本报首席记者 黄欣美
“两箱鲳鱼”“一箱快递到北京”……近海镇塘芦港村的谢真礼应声忙碌着。她一边擦汗,一边告诉记者,仅今年清明节假期,销售额就有8万元,每天发送快递50单左右。
60余平方米的冷库车间,咋能存下那么多鲜货?谢真礼遥指不远处说:“塘芦港就在我们村里,那里有不少渔船,可以说是‘前店后厂’。”手机上的订单信息一到,她就能即刻处理:要鲜货的,直接在港口打包;要冻品的,联系冷库马上装箱发货,整个过程不超过5分钟。
“现在是捕渔期,海鲜都特别赞。”除了自家承包的1条渔船,谢真礼还会到其他渔船上收货,也通过互联网销售。她说:“这里的海鲜以品质高、鲜度好而闻名,食客们都喜欢尝一下。”
“别看现在生意不错,以前可不是这样的。”回首10年前,正是谢真礼最焦虑的时刻。“当时压力太大了,一度失去了信心。”谢真礼回忆,传统的销售模式就是海鲜船上岸后,全部卖给头道贩子,回购价低不说,资金回笼也较慢。
要想生存发展,转变思路势在必行,但是知易行难。谢真礼算了一笔账,拿去零售,剔除人工,还要考虑折损率,自己卖的成本比卖给贩子还要高了两三成。2014年夏天,谢真礼遇到了做电商的初中同学。个性化订单、提供售后服务、减少中间商……同学口中的每一项服务都直击传统模式的短板。
当年,谢真礼借助互联网贩卖海鲜,每逢开捕时进行卖货。通过网络获得下游客户的真实需求,并根据具体要求有针对性地包装下单。“按需定制大幅减少了不良库存、压缩了成本,这是我们梦寐以求的。”谢真礼说。
如今,谢真礼已成为塘芦港村数一数二的电商,年销售额超百万元,还通过互联网把海鲜卖到了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只要抓住机遇,就能奔上富裕路。”说话间,谢真礼还不时收着买家转账支付来的钱。她说,通过微信和网店与买家建立联系后,就用冰块把鲜货冷藏好发出去,现今她已是顺丰快递的VIP客户。
在卖海鲜时,谢真礼渐渐发现,城里人对“绿色食品”的需求很旺。于是,她又借助当地生态优势,卖起了笨鸡、笨鸭、笨鹅,还卖起了“笨蛋”。“家禽都是周边农户那边拿的,处理好的小公鸡40元一斤,鸡蛋25元一斤……”谢真礼说,“这样高的价钱也供不应求。”
谢真礼对于近年来我国加大海洋保护力度感触更深。“偷捕现象越来越少,大家都很自觉。”她说,实实在在说真话、动真情,这一点别人可能比不上她,所以她决定自己宣传自家产品,“禁捕期卖冻品、捕渔期卖鲜品,做电商要跟大家有交流,买不买是一回事,但要让别人记住你的产品。”
谈起未来,谢真礼道出了自己的“小目标”:“等再赚些钱,我就建一个海产品深加工厂,让更多的老百姓都能吃上深海里的大鱼。”她说,相比现在的成就,想做的还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