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钱爱仁 李天舒 潘瑾瑾
潮起长江口,奋进正当时。
四月的启东,处处涌动着春的活力。
沿江,启东中远海运海工建造的自升式海上风电安装船丹麦籍“峰荣”轮交付开航。
沿海,海力风电再投25亿元在吕四港建设海上高端装备制造出口基地二期项目。
当前,启东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加快长江口产业创新绿色发展协同区北岸先行区建设,勇当全省向海图强龙头板块,以跨江向海新作为奔赴“下一个千亿”。
“同城”优势磁吸项目
启东到浦东,直线距离约50公里。对于南通析合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勇来说,这是一条再熟悉不过的出行线路。乘坐启东——上海人才专线,仅需一个半小时,就能抵达位于启东生命健康科技园的公司生产中心。“每趟只需1分钱,省力又省钱。”陈勇感慨道。
作为国内首家实验室氮气发生器厂商负责人,早在2007年陈勇便在上海注册成立公司,为用户提供定制化的实验室气源解决方案。近年来,随着公司产品线的扩展,产品升级迭代速度加快,陈勇下定决心要在长三角成立自己的生产中心,陆续走访了十余个长三角城市。
偶然机遇下,启东生命健康科技园整套班子一起来到上海,向陈勇详细介绍优惠政策和配套产业。“政策优惠诱人,标准厂房能匹配生产需求,周边园区有相关产业的完整链条。”通过实地考察、高频沟通,仅用50多天,陈勇就确定将项目落户启东生命健康科技园。
这种“不是同城胜似同城”的体验,在启东生命健康科技园尤为凸显。金科路、中科路、张东路……走进园区,仿佛置身于上海张江药谷。
作为江苏距离上海张江药谷最近的产业基地,该园区的配套设施、政策环境等向张江药谷“看齐”,“不是上海、却在上海”的同城感受十分突出。“来到启东生命健康科技园就像来到张江一样,感到非常亲切。赛金落地启东是明智的选择!”上海赛金生物医药有限公司董事长丁邦说。去年10月底,上海赛金生物药生产基地项目落户启东经济开发区,总投资5亿元,生产重组蛋白和单克隆抗体类等生物药,项目达产后年应税销售不低于3亿元。
10多年前,启东到浦东要花上3个多小时。2011年12月,崇启大桥建成通车,启东到浦东机场仅需40分钟。未来,还将有5条跨江通道连接上海,启东到上海通勤时间将缩短到半小时,届时将与上海实现开放“同圈”、产业“同链”、生活“同城”。
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启东借船出海天更阔。依托上海这个大平台,引进高精尖的国内外优质产业,淘汰落后产能,将“接轨上海”战略演绎成精彩的现实图景。
位于启东高新区的昭晟机电(江苏)有限公司,由上海昭晟机电设备有限公司投资建设;位于合作镇的梓鹤半导体和申密机电两家公司均从上海引入;位于启东经济开发区的博石丰生命科技(南通)有限公司也来自上海浦东……近10年,从外地招引过来的项目53%来自上海。去年被列入上海大都市圈大都市区规划范围,为启东全方位推进跨江融合打开了更广空间。
产业地标“新”光熠熠
这两天,上海振华重工启东海洋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首席质量官陈新华异常忙碌,公司建造的两艘30000立方米舱容等级耙吸挖泥船正在抓紧分段搭载作业。
2007年,陈新华从上海来到启东,成为一名造船工程师。经过十年发展,启东振华海工基地承接各型海上疏浚船舶、海上风电起重船舶及特种海工船舶的设计和建造,交付了30多艘大国重器。
值得一提的是,“天鲲号”和“新海鲟”轮的总指挥,都是陈新华。“回顾两艘‘大国重器’从研发设计到制造调试、下水试航的全过程,长三角强大的供应链、创新链,给了启东振华海工交付底气。”陈新华说,以“新海鲟”轮为例,主要设备供应商九成地处长三角,“一键疏浚”和“浚驾合一”等一连串难题,长三角多家企业携手攻坚。
启东振华海工是全市海工船舶产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启东海工园通过腾笼换凤,整合优化和集约开发,18.8公里沿江岸线云集20多家知名海工企业,去年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325亿元,增长11%。
近年来,启东坚定不移实施向海发展战略,推进海洋强市建设,深挖“蓝色经济”潜力,推动海洋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已成为世界知名、全国一流的海工船舶及重装备制造基地,形成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洋特种装备船舶制造、能源及重型装备制造三大重点产业板块,“海工船舶就来启东”的产业地标“新”光熠熠。
除海工船舶,启东的产业名片还有生物医药。当前,启东积极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口产业创新绿色发展协同区建设等机遇,精准嵌入上海生物医药产业链,集聚了近百家生物医药关联企业,成立了浦东·启东跨江融合生命健康产业联盟、启东复旦医学创新研究院等一批高层级载体平台。2024年生物医药产业总产值达到80.5亿元,“生物医药就到启东”产业地标愈发亮眼。
连日来,华藻(江苏)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投资的海洋生物产品及药用辅料生产基地项目加紧推进。该项目总投资10亿元,分两期实施。一期总投资5亿元,用地约50亩,计划建设数字化、智能化工厂,生产海藻酸钠、岩藻多糖、海藻晶粉等海洋生物产品以及新型药用辅料。
去年年底,市委市政府明确“勇当全省向海图强龙头板块”,提出要拓展海洋创新药物、海洋生物医用材料等领域。全市形成了一支懂产业、懂市场、懂政策的招商队伍,全力抢占海洋生物制造产业新赛道,计划全年新签约生物医药项目数不少于40个,新增重大产业项目5个。
东方大港向海高歌
四月的风裹挟着咸湿的海潮气息,灌入江苏卫华海洋重工有限公司联合厂房。激光切割机的银白火焰在金属板材上勾勒出精密的曲线,工人们在各自岗位上全神贯注地忙碌着,将板材制成需要的形状和尺寸。自去年10月正式投产以来,这座占地约1000亩的现代化厂区全速运转。今年1月,企业接获东南亚、非洲等地订单超5亿元,在手订单超15亿元。
这幅火热的生产图景,恰是启东向海图强战略的生动注脚。近年来,我市始终把沿海作为奔赴“下一个千亿”的最大增量空间,深入实施向海发展战略,全力推进吕四港开发建设,大力培育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已经形成以临港装备制造、海洋新能源、绿色新材料为主的沿海产业带,制造业“家底”越来越厚实。
在吕四港经济开发区,项目建设正演绎着“速度与激情”的交响。豪迈重工智能制造基地的桩基夯响揭开2025年首个项目的序幕,18个在建项目构筑起超600亿元的投资矩阵。这些项目预计两三年内可全部建成,全面达产后,可实现新增工业应税销售超千亿元。
百亿级项目是吕四港发展的底气与后劲。2024年,赛尔特、科东新能源等12个项目开工建设,卫华海洋、宇盛电气等6个项目竣工投产,海力风电、海龙风电等项目投入试生产,项目建设展现了更足势头。
伴随一批重大项目落子布局,园区突出临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港口物流贸易、新能源工具智造、海洋渔业产业“一主两新三特”的产业定位,锁定“制造业、贸易业”双千亿发展目标,建圈强链,打造长三角地区重大产业转移升级落户的重要载体。
吕四除了有项目描绘“银线”,还有港口点亮“金边”。
现下,吕四港经济开发区2个10万吨级通用码头、2个10万吨级集装箱码头已经启用;10万吨级进港航道,“两横两纵”的疏港公路、港区道路投运;作为“江海联运”关键一环的内河转运区14个千吨级码头全部投入使用;洋吕铁路吕四港铁路专用线海铁联运首列成功开行、东港区重装码头首艘外轮靠泊……
眼下,吕四港坚持以海洋新质生产力为先导,以临港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立足“一主两新三特”产业禀赋,针对性地延链、补链、强链。充分发挥已落地的重特大项目、链主企业的市场敏感度、行业资源及产业链优势,寻找并引进上下游合作伙伴及优质项目,激发“以商招商”“以企引企”的磁场效应。
潮涌东方,千帆竞发。“勇当全省向海图强龙头板块”的目标已明确,吕四港区镇将全力以赴拼经济、促发展,描亮海边千亿级临港产业“银线”,奋力打造海洋经济发展新增长极。
标题题字:施惠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