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袁嘉璟 陈冬芷 宋佳琳
一年好景看春耕。在这生机勃勃的时节,我市春耕春管工作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田间地头,新技术、新机具、新品种多点开花,绘就一幅科技感十足的 “春耕图”。借助新质生产力,农户们施展春耕 “新把式”,为我市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朱锦荣家庭农场:
5人耕种5000亩地
4月1日上午,合作镇保田村的朱锦荣家庭农场里,2台植保无人机在技术员的操控下,沿着预设航线在麦田上方轻盈掠过,均匀地将防治药液喷洒在小麦上。短短10多分钟,数亩麦田的喷药作业便顺利完成。
“和传统方式相比,植保无人机每小时能喷洒70亩田,不仅作业速度快,还能依据作物需求和地形变化,精准控制药剂投放量,有效提升农药利用率。”农场负责人朱泉宇介绍道,“农场最早靠人工喷药,后来引入小型植保机,如今大型植保机、植保无人机等设备一应俱全,劳动强度降低了,工作效率却大幅提高。”
朱锦荣家庭农场规模庞大,种植面积达5000亩,主要种植小麦、水稻、油菜和黄豆。农场由朱泉宇的爷爷朱锦荣创办,朱泉宇大学毕业后,接过父辈手中的接力棒,凭借新思维、新技术,投身“新农人”队伍。“我们之所以能种好地,靠的是50多种农机设备,像大中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植保机、播种机等一应俱全。”
在农机仓库里,各类大型农机整齐排列。“现在农场有5名农机手,承担着5000亩地的种、管、收工作。”朱泉宇说,考虑到农场劳动力紧张,近年来,农场持续购进新农机具,实现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智能化,不仅省时省力,还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和用工成本。
“去年,我们投入30万元,新增植保无人机、均量播种机等新型智能机械,并为这些农机安装导航等智能设施,部分设备还搭载‘无人驾驶’系统,作业更加智慧高效。”朱泉宇指着农机具介绍,“发展‘智慧’农业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农场要实现精细化、高效化、绿色化发展,提升竞争力,必须走这条路。”
为打造“无人”农场,朱泉宇在农田安装监控设施,这些设施与智慧平台相连,能实时监测作物生长情况、苗情和灾情。打药、追肥等作业,均可通过无人机等农业机械化设备完成。“这套系统投入运行后,耕、种、管、收全环节实现无人化、少人化、精准化、智能化作业,推动农场产业链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朱泉宇说。
家亿家庭农场:
甘蓝亩产6000多斤
近日,海复镇四堤村的家亿家庭农场里,大片绿油油的甘蓝地映入眼帘,一颗颗甘蓝圆润饱满,长势喜人。当下正值春耕时节,200余亩甘蓝迎来采收期,农场迅速组织人力物力,全力投入采收工作,现场一片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
田垄间,三脚架搭建的喷淋设备有节奏地旋转,喷洒出的水雾均匀滋润着成片的甘蓝和土壤,有效避免局部积水。
科技的应用,让甘蓝种植管理更加科学高效。农场负责人陈保刚介绍,在品种选育上,他引进国内优质的甘蓝良种,这些品种抗病性强,产量和品质都有显著提升。在甘蓝生长过程中,植保无人机精准开展病虫害防治作业,育苗盘、拖拉机等农机设备助力更精细的种植管理。“有了先进科技的帮助,我们能迅速掌握甘蓝生长情况,及时采取措施,确保蔬菜品质。”陈保刚说。
“今年甘蓝长势良好,预计亩产能达到6000多斤。”陈保刚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他介绍,农场自2016年起专注甘蓝产销,种植的露地甘蓝每年两茬,深受江苏、上海等长三角地区以及本地市民的喜爱。
这片土地不仅为市场提供了新鲜时蔬,也为当地农户带来了增收希望。“进入采摘期后,平均每天用工15人左右,一天能采摘约3万斤甘蓝,最近每公斤能卖7毛多。”陈保刚说。甘蓝种植带动周边村民通过土地流转、就地务工等方式稳定增收,“特色产业+就近就业”模式,让陈保刚的甘蓝成为周边乡亲共同受益的“致富菜”。
采收结束后,农场将立即开展土地翻耕、育苗、施肥等工作,为下一批农作物种植做好准备。未来,农场计划引入自走式撒肥机、专业采收设备等更多先进农业技术和设备,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动农场可持续发展。
也辉家庭农场:
“种植+加工+旅游”三产融合
3月31日清晨,汇龙镇光荣村的也辉家庭农场酿酒室内暖意融融。农场老板金也辉手持铲子,将蒸熟的稻米从木桶中翻出,热气裹挟着酒香弥漫整个房间。“这边主要酿造白酒,那边是黄桃酒。我们的白酒和黄桃酒都是原酿无添加,黄桃酒用的黄桃都是农场自产的。” 他笑着指向旁边的一排自动化酿酒设备,里面的热气正不断升腾。
这片占地300亩的生态农场,自2021年由南通圣翔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流转土地建设以来,已构建起种植、养殖、加工、旅游的完整产业链。农场遵循自然生长周期,黄桃、桑葚、猕猴桃等应季水果通过线上直播、社区团购等渠道直供江浙沪地区。进入酿酒车间的果子,经过采果、打浆、发酵、紫外线杀菌等8道工序,摇身一变成为琥珀色的原酿果酒,5个月后便可上市。
在农场西边的养殖区,鸵鸟昂首阔步,兔子悠然啃食杂草;智能控雨大棚下,猕猴桃藤蔓在滴灌系统的精准“投喂”下茁壮成长。“为应对多变天气,我们的控雨大棚能随时切换滴灌和排涝模式,有效降低不可控因素的影响。”金也辉一边拉雨棚覆膜一边说,农场除了控雨大棚,还配备了驱鸟器、诱虫灯等高科技设备,“农场拒绝使用化学农药,采用生物防虫等手段,既生态环保,虫子掉进河里还能喂鱼,鱼塘可供游客垂钓,钓上来的鱼还能做成农家菜。”
沿着栈道走到农场中间,露营帐篷和烧烤台错落分布在树荫下。“周末带孩子来采摘、喂鸵鸟的游客特别多。”正在布置的工人笑着说。农场将种植、加工、旅游三产深度融合,游客可以体验水果采摘、垂钓露营,临走时还能带上果酒礼盒,养殖的动物既能消化杂草,又能提供有机肥,形成生态闭环。
“这两天农场刚对猕猴桃进行春季施肥,大约5月上旬,桑葚就要结果,这期间游客会越来越多。”原光荣村村干部刘伟介绍,“春耕农忙时,单也辉家庭农场就需要二三十名村民维持运营。”据了解,光荣村现有的7个家庭农场目前日均提供村民就业岗位超60个,去年总支付工资200万元。农场共流转农田1900亩,每年为乡亲们带来155万租金收入,为村集体增收16万元。“我们通过三产融合,让土地焕发生机,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刘伟自豪地说。此刻,智能滴灌系统正将春水输送到土壤中,大棚里的新芽已悄然萌发。
在也辉家庭农场,科技不再是冰冷的器械,而是融入生态链条的重要力量;产业不再是孤立的模块,而是环环相扣的有机整体。从枝头的黄桃到杯中的果酒,从田间劳作到云端销售,从生态循环到科技赋能,这片土地正以最朴实的方式,书写着新质生产力在乡土中国的生动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