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范存娟 陈艺文 戴丽丽
“你的半亩试验田每年大概有多少产值?”
“1000、5000、10000……”3月17日,在春笋家庭农场,农场主张春笋面对记者的提问,三思后也没有给出确切的数字。
今年50岁的张春笋家住北新镇灯杆村,2016年离开建筑行业,返乡创办春笋家庭农场。农场以种植传统经济作物为主,从130多亩起步,发展到如今的1000亩。
农场稳步发展,张春笋却并不“安分”。创办之初,他就在农场辟出半亩土地作为试验田,专门种植“新鲜事物”。
白芷、贝母、板蓝根,张春笋试验田里第一批种植的是中草药。他多次到中国最大的中草药批发市场所在地安徽亳州取经。
但试种成功后,采收却成了一大难题。这些中草药需要专门的机械收割,而这些机械设备投入比较高。为此,张春笋不得不从亳州当地请人来采收,物流成本陡然增加。
试验田第一次试种不了了之,张春笋却并不气馁。2018年,他获知崇明的一个亲戚种植藏红花收入不错,觉得这个可行。
于是,张春笋虚心请教的同时,开始钻研藏红花种植技术,挑选种球、翻耕土地、施肥管理、人工采摘、烘干花丝,当年,半亩藏红花产出近3000元,高于传统经济作物。
在积累一定的种植经验后,张春笋扩大藏红花种植面积,并带动周边4家农户一起种植,传授技术的同时,与他们签订收购协议。张春笋说:“年景好的时候,一亩藏红花收入可达1万元。”
种植藏红花产出高,但张春笋也碰到了实际困难。原来,种植藏红花过程中,除草、施肥、采摘等都得依靠人工完成,特别是烘干花丝,对视力还有要求,“工人难请啊”。
怎么办?去年,张春笋在随市农业农村局组织的赴外地考察学习过程中,发现种植羊肚菌培管不需要太多人工,这让张春笋上了心。回来后,他与苏州农科院对接上,于当年12月引种羊肚菌在试验田种植。
开埭、下菌种、用黑膜隔离光线、保持大棚湿度温度……张春笋摸索着前进,“一碰到问题,就向苏州农科院专家请教。”
3月1日,试验田里的羊肚菌终于破土而出。当张春笋把照片发给苏州农科院专家时,专家告诉他:“如果长势好的话,1亩羊肚菌产量可达600斤。”按市场价每斤100元计算,产值可观。
3月18日,张春笋将基本成形的羊肚菌发到朋友圈打广告,没多久,就有苏州等地客户与他联系。张春笋说:“等客户稳定后,我将扩大种植面积,并带动周边农户一起种植。”
而张春笋的试验田里,下一个种植品种他已经有了目标,种植大球盖菇,“我已经考察过了,这个菇的优点是产量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