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顾晓晓 汤钦云
3月19日上午,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的病房内暖流涌动。启东市合作镇五星村村民张海华成功捐献淋巴细胞,这是继2024年1月他首次捐献造血干细胞后,再次为同一血液病患者送去生的希望。他也成为南通首例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和淋巴细胞捐献的二次捐献者。
“救他一次,一定会救他第二次!”
3月19日8时28分,南通大学附属医院造血干细胞采集室内,病床上的张海华双臂静静伸展,妻子徐杏站在一旁,细心地替他掖紧被角。两根透明导管中流淌着鲜红的血液,将张海华与嗡嗡运转的细胞分离机紧密相连。
回溯至2024年1月19日,彼时仍在浙江干项目的张海华,成功在杭州市中医院捐献造血干细胞。然而仅过去1年多,2025年3月4日,他再次接到启东市红十字会的电话,得知受捐者因恢复不佳,需要他再次捐献淋巴细胞。面对这通承载着生命期盼的来电,张海华未加思索便应允下来。
“首次捐献时,医生就提醒过可能会出现需要二次捐献的情况。”张海华坦言,尽管心情十分忐忑,但当那通电话真的响起时,他却丝毫没有犹豫。“救他一次,一定会救他第二次!”张海华坚定地说。
经过近5个小时的采集,张海华顺利为同一名患者捐献淋巴细胞107毫升。
“配型成功,比中彩票还困难!”
谈及捐献的初衷,张海华的想法很纯粹。
2020年,启东市红十字会来到合作镇五星村组织开展无偿献血活动时,张海华毫不犹豫撸起袖子献上爱心。在献血过程中,他了解到捐献造血干细胞是救治血液病患者的有效途径,怀着救人的善意,他留下了血液样本,登记成为中华骨髓库的一名在库志愿者。
而入中华骨髓库,并不意味着一定能配型成功。直到2023年11月,张海华才接到家乡红十字会的电话,得知自己与一名患者初步配型成功。“配型成功,比中彩票还困难!”意识到自己可能是挽救对方生命的唯一希望,他当即坚定地表达了捐献意愿。
接到动员电话的隔天,他立刻前往医院进行体检,确认自身健康状况,并立即联系红十字会安排二次捐赠。捐献现场,徐杏始终守在病床前,不时询问“冷不冷”“身体有没有哪里不舒服”。“捐献造血干细胞能够救人一命,是一件很伟大的事,我一定支持他。”妻子徐杏的陪伴,成为张海华奔赴这场“生命接力”的巨大动力。
整个捐献过程中,从体检筛查到插针连接仪器,直至最终完成采集,张海华没有丝毫迟疑,也从没有喊过一句疼。面对前来探视的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他的脸上始终挂着微笑,令周围的医护人员十分动容。
“血脉相连的兄弟,明天会更好!”
采集结束已过正午,看着启东市红十字会带来的鲜花和中华骨髓库的捐献证明,病床上的张海华十分骄傲。这份特殊的“血缘证书”,不仅记录着捐献日期,更承载着他对那名素未谋面的受捐者的祝福。“血脉相连的兄弟,明天会更好!”看着镜头,张海华说道。
“捐献结束后好好休息,对身体不会有多大影响。”当被问及身体状况,张海华笑着说。作为已经有两次捐献经验的“过来人”,他以亲身经历为证,并号召更多人加入到捐献造血干细胞的队伍中。“只有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一起参与,才能让更多人得到生的机会。”
据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介绍,目前我市已有2200多名志愿者的血样已入库。春日的暖阳照进病房,有许多患者也正在等待“配型成功”的好消息,迎接生命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