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头阵,锻造经略海洋新引擎
时间:2025-03-10 A+   A- 举报

本报记者 陈丽娣 黄欣美

张春柳 钱爱仁

春回大地,万象更“新”。东疆大地,处处呈现出以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万千气象。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抓科技创新,要着眼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既多出科技成果,又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抓产业创新,要守牢实体经济这个根基,坚持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新赛道并重”“抓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要搭建平台、健全体制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3月5日,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希望江苏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

打头阵,就要拿出打头阵的精气神。启东广大干部群众认真学习领会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备受鼓舞,倍感振奋。大家表示,要高扬科技创新之帆,加快科创主体提质、科创平台提效、科创生态提优,以务实举措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锻造经略海洋新引擎,勇当全省向海图强龙头板块。

市委常委、启东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郭建表示,启东经济开发区将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锚定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目标,切实扛起长江口产业创新绿色发展协同区北岸先行区建设的首位担当。强化科创要素集聚融合,重点推进创新载体建设、基金配套及高校科研院所协同创新。深化北大生科华东院、启东复旦医学创新研究院、南通大学启东海洋研究院等产学研平台建设。优化科技服务体系,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步伐,落实企业研发激励政策,有效提升产业创新活力。围绕两大特色园区建设,全面提升载体承载力、资源吸附力和产业竞争力,打造特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我们将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撸起袖子加油干,为企业科技创新注入新的动力。”市科技局局长钱剑表示,市科技局将充分发挥牵头引领作用,邀请省科技项目申报专家为企业进行专业培训,开展高新技术企业申报、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及企业年报培训等工作,助力企业在科技创新之路上行稳致远。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梯度培育服务体系,按照“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培育模式,分别建立培育库,对各个阶段的科技企业实施相应的培育措施。同时,不断完善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政策措施,健全推动企业创新发展的服务体系,鼓励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推动数字化转型、优化产业结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跨越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为我们做好下阶段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汇龙镇党委书记龚健表示,汇龙镇将坚持“招引一盘棋”工作思路,统筹推进以赛引才、市场引才、以才引才,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专业化咨询机构等对接力度,努力构建多元化科技、人才项目招引渠道。持续推进“精英汇·龙创谷”孵化器的实质化运营,推动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启东产业研究院实体化运作,聚焦功能性新材料、精密机械制造、生物医药以及智能化制造领域,吸引产业链上下游高层次人才集聚落户。以新质生产力塑造产业发展新优势,加快工业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积极促进新旧动能转换,让全镇产业筋骨“壮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区镇推动高质量发展、知责担责、多作贡献指明了方向。”启东高新区(近海镇)党(工)委书记施灵马表示,作为距离上海浦东最近的园区,下一步,将在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上做好文章,坚持锚定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两大战略机遇,加快壮大以“精密机械及高端装备制造”为主导产业,以“生命健康”“新材料”为优势产业的“一主两优”产业集群,积极培育低空经济、新型储能等新质生产力,不断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全力打造“三如”营商环境,全面对标苏南、浙江等先进地区,持续深化改革开放,优化营商环境,系统打造“如鸟归林”的经济环境、“如鱼得水”的政策环境、“如沐春风”的服务环境。全力推进“四级”空间再造,落实“ABCD”四级企业绩效评价机制,切实推动低效土地、闲置厂房实现高效利用,助力单位用地加速“高新”转型。

“培养具有技术创新能力和家国情怀的复合型人才,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支撑。”市委组织部副部长、人才办主任徐俊深切感受到,要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必须引育各方面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近年来,我市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意识,始终坚持“一把手亲自抓、人才工作优先抓”理念,把人才工作纳入全市中心大局一体谋划推进。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常态化赴外开展各类人才政策推介及精准对接活动,同步联动南通“江海英才创业周”“万名学子南通行”等系列活动。深入推进“启创无忧”人才服务工程,通过服务“关键小事”、关爱“急难愁盼”,积极营造人才发展一流生态。“下一步,我们将不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优化人才引育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培养更多具有技术创新能力、能解决复杂问题的急需人才,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徐俊表示。

企业是创新发展的主体。泰胜蓝岛目前已设海工产业研究院,将在研发投入上,聚焦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前沿领域。泰胜蓝岛公司总经理王琛表示,将精准投入研发,驱动技术创新。加强产学研合作,积极寻求与高校、科研所的合作,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引入先进技术优化流程,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品质量,有效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与附加值。优化产业结构,推进智能化工厂。引入先进的智能制造系统,利用自动化生产线、工业机器人等设备,实现生产过程的高度自动化和精准化控制。借助物联网技术,将生产设备、物料供应系统、仓储管理系统等进行全面互联互通,实现数据的实时采集与分析,优化生产流程,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高效开展人才培养与引进,提升创新效能。建立完善的人才激励机制,精准定位企业所需人才,通过人才招聘会、行业论坛等多种渠道,吸引适合的高端人才。在内部培养方面,根据员工岗位需求和企业发展战略,制定系统且高效的培训计划,提升员工技能水平,实现人才投入与创新产出的高效转化。

近年来,上海振华重工启东海洋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打造了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的自航绞吸挖泥船“天鲲号”、LNG清洁能源双燃料动力耙吸挖泥船“新海鲟”、全球最大打桩船“二航长青”等一批“首制”“首艘”“首台”国之重器。上海振华重工启东海洋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首席质量官陈新华表示,公司将发挥特种工程船舶制造的领先优势,主动响应绿色低碳智能船舶发展趋势,为船舶行业链注入更绿色、更科技、更有韧性的可持续发展动能。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华东产业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许崇任表示,将以点带面促进创新要素集聚,依托北大生科启东产业创新基金支持项目的资源和积累,争取引进更高层次领军人才在启东落户,为其搭建平台、提供定制化服务,推进相关项目落地注册,开展科研、技术服务与产品制造。同时,紧盯上海、苏南等地的迁移项目,承接长三角生物技术产业的溢出,加快产业基地厂房等要素的利用,打造创新要素集聚区,全力以赴推进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进程。持续加强平台建设,促进和带动更多科创项目、规模企业在启东落地。同时与区域内以及外部机构建立和保持良好互动机制,开放共享平台,合作开展项目引进和培育,构建更加全面的新质生产力培育载体,为当地研究机构建设和创新发展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