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戴丽丽 范存娟 陈艺文
3月1日清早,位于东海镇丰利村的金鑫家庭农场上空,2台大疆植保无人机正低空飞行,随着“嗡嗡”的旋翼转动声,磷酸二氢钾溶液被均匀地喷施到麦田里。田埂旁的无人机操作员提前调好设备,轻轻操纵方向,无人机便一路沿着指定路线在空中尽情“挥洒”,肥料喷洒完成还能自动飞回。
“今年麦苗株高比往年矮,选择晴好天气抓紧施肥,这样可以起到壮苗的作用。”农场主朱云飞开着农用三轮车在田间巡视,当前正值春季田管、春耕备耕关键期,他每天都“驻点”在麦田,时刻观察施肥进度。
相比传统的人工施肥方式,无人机作业灵活、定位准确、覆盖范围广,优势更为突出。今年金鑫家庭农场种植了2000多亩小麦,2台载重50公斤的无人机同时作业,一天能够完成500亩施肥任务,不到4天时间就能完成施肥。
朱云飞自幼患有小儿麻痹症,两次意外又导致他双腿重残,只能靠着一根拐杖艰难行走。看到不少外地人来启流转土地、搞规模种植,朱云飞意识到,种地不再是以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体力活,通过规模种植,即便是残疾人也能种好地。
从2011年创办金鑫家庭农场,一晃10多年过去了,朱云飞承包的土地从60亩逐渐增加至2000亩。“是农业机械化让我在农业产业化道路上健步如飞,真正实现了种田梦。”朱云飞感慨万千,种植粮食作物虽然利润不高,但收益比较稳定,而规模化、机械化、智慧化种粮,更让他有了发展的底气。
2015年起,朱云飞陆续投入300万元购买了收割机、拖拉机、播种机、无人机等机械,并建了粮食烘干中心,金鑫家庭农场先后获评省、南通及启东市三级“示范家庭农场”,成为东海镇机械化程度最高的家庭农场。
“科学施肥、智能灌溉、数据监测,农业生产的每个关键环节,农业机械化、智能化功不可没。”朱云飞介绍,11月种小麦、5月水稻育秧、6月收小麦、11月收水稻,一年四季,农场里都没有农闲的时候。以2000亩麦田为例,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后,农场目前只需要6名工人。
在农场的农机机库里,各类农机品类齐全。“这是今年新买的装载机,一铲斗就能装2吨粮食,能省下40个人工。”朱云飞指着一边的一台不锈钢撒播机说,“这上面配备的可折叠式喷杆,能大幅扩大作业范围,指哪喷哪,配合无人机实现农田无死角施肥。”依托农业机械化设备,农场实现了省人、节支、提产、增收。
在农场农事服务中心东侧田块,竖着一个测量仪器,不锈钢架上面还挂着“江苏省土壤墒情监测站”字样的标牌。“这是今年新装的监测设备,相当于为农田请了‘智能医生’,通过实时监测土壤的水分含量、温度及其他关键参数,能及时评估土壤墒情、指导灌溉和施肥、预防作物病虫害等。”
对于引进新型农机、智能化设备,朱云飞保持着极大的热情。“农业全程机械化、智慧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也是我们农场的努力方向。”朱云飞说,他的下一个梦想就是加大现代化投入,将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有机结合,力争打造“无人农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