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菜郎”卖菜记
时间:2025-02-28 A+   A- 举报

本报记者 宋佳琳

2月26日早上6点,当熹微的晨光穿透薄雾,海复镇滨海村的陆正昌便早早起床,洗漱后吃饭就拿起农具走出家门,“走,上工了!”呼唤间,陆正昌的左邻右舍们一起出门走向田间地头。

陆正昌说的上工的地方是位于海复镇滨海村的“一亩秋田”专业合作社。这里,13只蔬果连棚一字排开,大棚里种着茄子、番茄、甜瓜等蔬果。在一个个“白色小屋子”里,绿意盎然的藤蔓间点缀着一串串鲜红诱人的西红柿,一排排植株整齐排列,叶片间挂满了个大饱满、有光泽的紫红茄子。

拿上需要的工具,陆正昌和邻居们各自进入工作的大棚,开始今天的整枝、施肥等工作。大棚里暖意浓浓,一串串千禧番茄,黄的、红的、绿的,透出鲜艳的色彩,散发着诱人的香甜。工人们三三两两,穿梭其间,将一个个番茄果摘下、搬运、盛筐,一派热闹而有序的丰收景象在此上演。种植大棚旁边的包装车间里,几名工人忙着将收获的蔬果分拣、包装,千禧番茄被打包成一筐10斤左右的“货品”。

合作社的负责人王中华是河南人,此前一直在上海从事绿化和餐饮生意。几年前,他来滨海村参观,一眼便相中了这里便利的地理位置和优美的人居环境。“这里的空气特别好,种出来的蔬果肯定新鲜好吃,供应到上海也有食材安全保障。”王中华说。

经过和村委会的沟通,双方一拍即合,2021年他便在滨海村流转了268亩地,成立“一亩秋田”专业合作社。目前,合作社内种有茄子、黄瓜、丝瓜、青椒等各类蔬菜,以及西瓜、桃子、梨、橘子等水果,均为绿色栽培,各类瓜果由这里销往上海。

当天下午3点多,一辆辆大货车驶进合作社,王中华熟练地指挥工人们把一筐筐打包好的新鲜蔬果装车,再过两个小时这些蔬果便可送达上海,第二天一大早便能摆上市民餐桌。

这两年, 随着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大,市场对蔬菜的要求越来越高,王中华把自家的合作社改了个遍:为大棚增添了温度调控设备,合作社也渐渐有了粉碎机、播种机、收割机等农具。最近,他还计划建设一个存放农资的仓库,保障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这几年来,“一亩秋田”不仅实现产业发展,还带动周边不少村民在这里务工。对于未来,王中华充满信心,他计划把农业生产与旅游观光结合起来,将“一亩秋田”打造成集种植、采摘、房车营地、餐饮、民宿等于一体的生态农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