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郎中“传经送宝”到地头
时间:2025-02-18 A+   A- 举报

本报记者 范存娟 陈艺文 戴丽丽

2月16日,恒枫洲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双膜大棚内,六七名工人正忙着采摘青蚕豆。自2月10日合作社蚕豆采摘启动以来,每天都有数百斤蚕豆销往市区各大饭店。

恒枫洲农民专业合作社位于惠萍镇士连村,占地50多亩,面积不算大,产出却不少。合作社负责人倪沈辉笑着说:“这茬蚕豆,采摘期100天左右,亩均收入可达1.5万多元,这多亏了市里的‘田郎中’免费上门指导。”

倪沈辉原先在外地从事工程建设,2022年投身农业生产,半路出家,也没有多少经验,只能跟风种植,折腾了2年,钱没赚到不说,也没真正找到种植方向。

2023年,在市里组织的一次农业观摩活动中,倪沈辉结识了我市高级农艺师项觉生。自此,倪沈辉算是抱上了“大腿”。

“田郎中”上门就是不一样。合作社都是保温连栋大棚,项觉生建议将其充分利用起来,采用大棚早熟春化栽培技术,种植结荚率高、粒子大、皮色青的“启豆9号”。

种什么定了,但怎么种、如何培管也是个大学问。老倪虚心请教,项老耐心解答。种子春化的近30天时间里,项觉生三天两头到合作社,查看发芽进度。

苗活了,移栽的行距、株距、湿度,基肥的施用,项觉生几乎都是手把手指导。怪不得在合作社打工的士连村12组村民茅亚萍感叹:“科学种田名堂多,项老师讲得通俗易懂,他一教我们就能上手。”

倪沈辉几乎每天都要和项觉生发个微信,打个电话。大棚温度低了,如何保温;蚕豆叶出现焦黄,怎么办;气温不稳定出现落花,如何保花保果;蚕豆出现药害,怎么处理……现实中遇到的一个个种植问题,在一来一去的通话中得以迎刃而解。去年,合作社试种了20多亩青蚕豆,亩均收入达1万多元。

合作社有一个大棚种植橙子,项觉生建议可以夹种“启豆9号”,既不影响果树生长,又能增加收入。倪沈辉说:“项老师的这个建议,让我每亩增加5000多元经济效益。”

项觉生为合作社尽心尽力,倪沈辉感觉过意不去,想支付点技术服务费,被项觉生婉拒:“农民对农技的需求是我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