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约记者 姜斌
通讯员 江骐骥
春节前后,在我市沿江沿海纵横百里的水产养殖区,“虾兵蟹将”闹新春无疑是一道最为靓丽的风景线。这里出产的2.9万亩淡水一龄蟹种(扣蟹),以及3.1万亩海水人工养殖三疣梭子蟹、拟穴青蟹及脊尾白虾,为国内市场独有或少有,成为广大乡亲年年有余的致富源泉。
“三蟹一虾”产销旺
2月10日上午,寒风袭人,黄海岸边拥有450亩池塘的东海镇“老渔民蟹种基地”,一大帮农妇身着半身油裤,蹚入刚抽干水的蟹塘,将躲在成排瓦片下密密麻麻的扣蟹一捧捧收集好。清洗后送入基地分拣库房,三四十个工人将之区分公母,再打包装车发往三四百公里外的苏北骆马湖河蟹养殖区。“1月13日以来,除春节放假5天,每天70多个乡亲捕蟹、拣蟹,日均发货1.5万余斤。”基地老板施勤力介绍,“20多天里,总发送蟹种30多万斤,支付工资23万多元。”
“‘老渔民蟹种基地’是全市沿江沿海人工养殖产品集中丰收季的一个缩影。”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陆健提供数据,全市6万余亩海淡水池塘去冬今春有望再创造8亿元以上产出,其中2.9万亩淡水池塘出产扣蟹,预估亩产值超1.1万元。3.1万亩海水养殖区混养收获的三疣梭子蟹、拟穴青蟹及脊尾白虾,预计亩均产值可达1.7万元。带动数万农户共同致富,2024年,该产业仅支付于乡亲务工工资及水面租金就总计达到1.5亿多元。
时下,我市2024年度培育的丰收扣蟹已进入销售高峰,每天外销总量超100万斤,平均单价21元。而销售过半的海水脊尾白虾单价仍超35元,年前销罄的拟穴青蟹和年后尚余三四成的商品梭子蟹均价则高达80多元。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李国强介绍,这“三蟹一虾”因具备人无我有或人少我多、人有我精品质特性,多年来在市场竞争中独占鳌头。至于海水混养的名贵梭子蟹、拟穴青蟹和脊尾白虾,更因上市时间正处元旦、春节两大节日,“身价”年年居高不下。
荒塘变身“聚宝盆”
我市沿江沿海绵延百里大片低洼水田荒塘及滩涂盐碱地,曾在上世纪相当长时间内成为农业生产与环境治理的一大包袱与累赘。
进入21世纪,市、镇两级政府调整产业发展思路,发现其在海淡水产品人工繁育、养殖上,拥有得天独厚的长江口区域暖湿气候、海淡水交汇及中华绒螯蟹天然繁育水域等资源优势,进而引进开发蟹虾种源、加大技术扶持,促成海淡水养殖产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演变成当地最富生机的特色富民产业。陆健告诉记者,2024年春节前后,全市淡水扣蟹总销量突破1500万斤,蟹种辐射国内各大河蟹主产区约60万亩水域,总产值超3亿元。产出海水脊尾虾900多万斤、三疣梭子蟹100余万斤、拟穴青蟹50多万斤,总销售首次突破5亿元大关。
变荒滩水塘为富民“聚宝盆”,我市在摸索中累积成功经验。本世纪初,当地利用沿海堤内荒滩推动实施大眼河蟹幼体苗种繁育,但“一蓬风”投入,且幼体成活偏低、生长时间至少两年,故市场很快陷于低迷。此时,有能人敏锐发现,养殖河蟹如若采用预先培育的扣蟹,则成活率高,且当年即可长成较大规格商品河蟹,增效二三倍。探得这一商机,我市淡水扣蟹养殖产业应运而生,随着优质蟹种日渐抢手,沿江沿海大片淡水荒塘沟河得到充分利用,扣蟹面积逐年稳步提升至目前2.9万亩规模。
这边淡水低田沟塘变成扣蟹天堂,那边海边堤内连片荒滩却因盐碱含量高、改造成本大重陷荒芜。拥有万亩围垦盐碱地的黄海滩涂公司敢为人先,尝试引入海水混养脊尾白虾与三疣梭子蟹,获得成功的同时,还因产品填补春节前后国内市场空白而大受消费者欢迎。此后多年,此养殖模式因产品供不应求、效益持续提升而推广辐射至全市沿海宜养堤内荒滩,开发利用率几近100%。
创新发展活力足
20多年来,我市沿江沿海蟹虾养殖产业长盛不衰、持续兴旺,离不开这一产业在发展前行中的创新创造,进而赋予更强活力,倍添强大动能。
科技赋能,产业兴旺。这些年里,我市海淡水蟹虾养殖产量大幅攀升、质量不断提升,得益于选育良种、科学增氧、调节水质、优化饲料、防控病害、合理温控、提升品质等养殖与管理技术的普及运用,促成淡水扣蟹和海水虾蟹产出持续同步增加,亩产均从初时的三五十斤持续提升到目前的500多斤,且品质始终处于同类产品最优水平。
综合开发,生机勃发。培育扣蟹,约产生10%的低值“小老蟹”,4年前,产销能人大规模从中成功提取珍稀蟹黄,仅此一项,全年增收1500多万元;蟹种分拣公母,满足客户、提升附加值,带动乡亲务工年增收超1000万元;同时,蟹农们既开创面向北方寒区的豆蟹销售新天地,又专为特定客户开辟延后供种新渠道,年增销售又达3000多万元。
品种更新,注入活力。2020年,我市沿海海水虾蟹混养池塘开始出现病害增多、蟹种退化、产量下降难题,市渔业专家经多方论证,及时在养殖“老塘”引进抗病害能力较强且品相、口感、质量同样优异的拟穴青蟹,成功替代产量不断下滑的三疣梭子蟹,取得显著成效。历经4年努力,目前全市推广面积已达8000亩,亩均增效达3000多元。
生态保护,护航振兴。2018年起,我市面对蟹虾高密度养殖带来的尾水污染风险,主动作为,以生态环保力促产业兴盛。在全市所有500多个扣蟹培育大户中推广水花生净水及微孔增氧健康养殖模式,降低成本、提高蟹质、增加效益、实现零污染排放;海水蟹虾养殖则以“循环过滤+贝鱼净化+光伏发电”等方式夯实生态基础,覆盖率超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