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上安居 楼下就业
时间:2025-02-10 A+   A- 举报

本报首席记者 黄欣美

夜幕降临,走进南阳镇安平村2组张菊辉家,喜悦刻在每个人的脸上。灶台上,美食多得快要放不下,有烹饪好的鸡肉、有新买的麻花和馓子,还有瓜子和糖果……

“快进来,屋里暖和!”提及家里的变化,张菊辉的声音不由自主地提高。她说,在各方的帮助下,她盖起新房,还学着城里人上起了班。“日子越过越有劲!”

眼前这幅温馨画面,加上张菊辉嘴角上扬、满脸笑意的神情,与她前几年给人的印象形成了鲜明对比。前些年,张菊辉家的日子过得不得劲:丈夫先天残疾,没有劳动能力,她自己腿脚也不利索,家里有2亩农田,还有女儿的生活要照管……出去找工作不现实,她只好开了家小卖部。不到40岁,皱纹就爬上了她的脸。

随着农村人口的流失,小卖部生意日落千丈,张菊辉的眉心像打了结似的。要顾家、要种地、要挣钱,咋办?

转变发生在2019年。有一天,家里突然来了“客人”——村干部和隔壁村民组的孙英英。张菊辉一股脑儿地将自己的心酸倒给“客人”,眼泪止不住地流。村干部们拉着她的手说了很多知心话,更带来了解决燃眉之急的帮扶政策。

原来,孙英英娘家在安平村,平时主要负责从厂里揽活分发给散户。这不,前几天回娘家听说了张菊辉家的情况,主动打电话到村里,问其是否愿意干些零活。

“这是一举多得的好事呀!”村委会商议后认为,面向全村推广“公司+农户”模式,通过探索“企业+帮扶车间+家庭作坊”的发展思路,有助于建立利益联动机制,实现农民增收。

说明来意后,张菊辉顿时来了劲。让她欣喜的是,这活技术门槛不高,肯学就能干好。但烦恼也有,加工点设在哪?“远的话,下雨下雪,走路也得去,不然拿不到全勤奖。”张菊辉说。

而今,这烦恼也没了。原来,村里考虑到张菊辉的实际情况,此前就和孙英英合计好,建议加工点设在张菊辉家,往后由接头人送货上门,加工好后电话通知来取货即可。听到这,张菊辉乐了,不出家门就能挣钱,省力、省时间。“这工作就像衣服一样,搁我身上格外合适!”

各种利好消息接踵而至。政府助残补贴提高了;在亲戚好友的帮助下,一家人住进了崭新的楼房;懂事的女儿也加入到打零工的队伍,每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更感动的是,村里安排志愿者隔三差五来家里,为我们量血压、打扫卫生。”说着说着,张菊辉脸上笑开了花。

如今,张菊辉全家的生活也更加稳定了。“现在老公负责小卖部,我和女儿打零工。外孙女读书好,让她读。”张菊辉乐呵呵地说,“家门口能挣钱,好日子有盼头!”

高兴的不只是张菊辉。听说家门口能就业,村民卫东芹每天都早早赶来,“有这个活计,我一天也能挣下几十元哩。”目前,加工点共吸引15名村民,人均月收入20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