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12月8日上午,在北新镇冬娟家庭农场的500亩耕地质量提升示范田里,麦田已结束清沟工作。放眼望去,条条沟渠排列得整齐有序,显然已为接下来的降雨排水做好充足准备。
农场负责人杨永金正穿梭于田间,仔细查看小麦长势情况,频频点头,“你瞧,这块地的土壤呈现出黄中带灰黑的颜色,稍微懂点门道的人,一眼就能看出这土壤里的有机质含量是相对较高的。土壤质量这么好,小麦出芽自然就顺利。”
耕地质量事关粮食安全、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按照《耕地质量等级》划分,耕地质量从高到低被分为一到十级。等级越高,代表耕地的综合质量越好,越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和高产稳产。长期以来,我市耕地质量在江苏省范围内属于中等偏下水平,带来农作物产量受限、农业生产资料投入增多等问题。
为筑牢丰产“耕”基,自2012年起,我市农业部门精准施策、靶向发力,采取以大户带小户形式,逐步开始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化肥减量技术、增施有机肥、耕地安全利用、耕地地力监测等耕地利用和提升保护措施,通过在全市范围内全面铺开耕地质量建设和提升工作,减少化肥盲目投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2022年我市耕地质量等级为5.65,总体呈现稳中有升态势。
要让每颗肥料都施在“刀刃”上。去年,我市在南阳镇和合作镇分别建立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化肥减量增效三新技术模式示范区,示范区内配方肥到位率80%以上,化肥用量较常规施肥削减5%以上,示范带动全区化肥使用总量较2020年削减2%以上。我市还在覆盖6个主要种植水稻的镇,选取9个符合条件的水稻示范点进行物化补贴,采购缓释肥共151.82吨,进而提高种植大户应用侧深施肥技术的积极性,形成辐射带动作用,提高肥料利用率和施肥效率,促进化肥使用量逐年递减。
杨永金就享受到了耕地质量建设和提升工作带来的实效。10月10日,杨永金种植的水稻刚完成收割,亩均产量超1000斤,而普通农户亩均产量在800~900斤。通过运用侧深施肥技术、测土配方施肥等方式,杨永金成功在产量上与普通农户拉开差距。“因为土壤肥力保障措施做得到位,现在小麦嫩芽出得很好,接下来好好干,就等着下一波的丰收啦。”杨永金满怀希望地说。
(本报记者 龚丽丽 茅晨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