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搭上就业“直通车”
时间:2024-11-07 A+   A- 举报

本报首席记者 黄欣美

11月5日清晨,海复镇三圩村,55岁的吴叶辉坐在家里的马达车前赶工。她加工的篷布、渔具等,不久将从启东销往全国各地。

2018年,习惯了“往外走”的吴叶辉回归家庭。母亲年纪大了,还有一个姐姐需要照顾,作为家里的顶梁柱,吴叶辉除了回家别无选择。

生活算是稳定了,但当时的家门口没有多少工厂,就业并不便利。吴叶辉只能到较远的海复镇小五金厂谋生,“到点就要回去做饭,一个月只有1000出头,想多赚点钱都不行。”

幸福来得太突然。有着多年企业工作经历的陆健惠任职三圩村党总支书记后,带领班子成员大力推进产业发展,4年里,吸引了华新制衣、鑫迪渔具、杰赛电子、飞伟果蔬等13个企业及农业项目。这些企业将原料、产品要求等发送到村民家里,为当地老百姓提供了就近就业的机会。

村口不远处几栋厂房,就是吴叶辉加工渔具的厂。“现在一个月的收入,3000多元到5000多元都有,如果起早贪黑加会班,工资还要高一点。”吴叶辉笑着说,加工渔具的工资足够一家人的开支,丈夫在外务工的钱就可以存起来,“生活越来越有盼头。”

“通过兴产业,让村民赚钱、顾家‘两不误’。”陆健惠介绍,近年来,该村通过党建牵线搭桥,协作共建致富工程,把项目送到村、把岗位送到户、把技能送到人,引导企业将生产加工环节布局到农村,有效激活农村闲置劳动力的同时,也降低企业生产用工用地成本,推动农村产业提升、农民增收提速。

每天一早,村民杨红菊第一个来到家门口的盛和服饰厂,开门整理工位。作为一名老员工,杨红菊不仅将本职工作打理得井井有条,还和同事们打成一片,大家有什么事都喜欢叫她帮忙。

10多年前,结束陪读生活的杨红菊回到三圩村,对回乡找工作本不抱太大希望。一爿爿企业陆续落户、扩产,给杨红菊带来了求职的希望。企业面临招工难的问题,一些农村劳动力由于信息不畅,不了解新增的用工需求,又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为帮助用人单位与求职者“双向奔赴”,三圩村开通“就业直通车”。

搭上了这辆“幸福快车”,杨红菊感觉人生就像开了挂。“我一个人在家,空闲时就到这里上班,这让我很有成就感!”她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倒也不光是为了钱,关键活轻巧,还能排解寂寞。”

一边有活干、有钱赚,一边照顾家里和地里,总觉得自己还有“价值感”,这是三圩村村民的共同感受。陆健惠认为,对老百姓来说,“稳稳的幸福”也许只是一份朝九晚五的工作。目前,全村共有13家企业及农业项目,带动周边300余名村民就业,人均年增收超4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