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钱伶俐 姜雨蒙 沈凡杰
通讯员 周青青 吴锡松
9月27日晚9点30分,距离“新海鲟”号交付刚好过去一周,伴随着低沉而响亮的汽笛声,这艘全球舱容最大、国内首艘LNG双燃料动力耙吸挖泥船缓缓驶离启东振华码头。
作为从长江口驶出的又一“大国重器”,巨“鲟”自此入列,肩负疏浚九州的神圣使命。
“就像抚养自己的孩子一样,从图纸上研讨策划,到第一张钢板切割、进入船坞合拢、下水试航,到最终成功交付,就这样看着它慢慢成长起来。”作为“新海鲟”号项目的总指挥,上海振华重工启东海洋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新华此刻心潮澎湃,一如夜色中潮水涌动的江面。他凝望着“新海鲟”渐行渐远的身影,直至船身的亮光完全消失于浩瀚长江,“为我们能完成这样一项重大的任务而感到荣幸和自豪!”
“新海鲟”号是振华启东海工继“造岛神器”——亚洲最大重型自航绞吸挖泥船“天鲲号”之后交付的又一“疏浚重器”,是我国沿海清洁能源动力船舶营运先驱者,国产化率超90%,船舶性能、环保指标、技术水平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交付后主要用于沿海港口、深水航道的疏浚吹填及海岸维护等工程。两者作业工况不同,同为疏浚领域的核心装备。
5年内,启东振华码头驶出两艘“大国重器”。这是振华海工人的骄傲,也是启东海工船舶产业发展的历史突破。值得一提的是,“天鲲号”和“新海鲟”号的总指挥,都是陈新华。
2007年,陈新华从上海来到启东。在长江口,他看到了一片茫茫芦苇荡,江水滔滔不绝,江岸上的海工企业只有零星几家。彼时30出头、造船专业的他成为了启东道达重工的一名造船工程师,“以前有一条老的沿江公路,坑坑洼洼,厂区前甚至没有路,一眼看过去很荒凉。”陈新华回忆道。
2011年11月,启东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启东海工船舶工业园区;2014年,经历市场重组、资源整合后,道达重工被上海振华并购。“慢慢地,这一段长江岸线上热闹了起来,仅三五年时间就引来了不少海工企业进驻。”从曾经的芦苇荡到如今振华启东、中远海运海工、中集太平洋等20座“钢铁巨人”列阵长江口,产品覆盖海洋工程、特种船舶、能源装备、风电产业等全型号多领域,陈新华一路见证着启东18.8公里长江岸线不断生长,从长江口驶出一艘又一艘“世界第一”“全球首艘”……“海工船舶就来启东”的名片越擦越亮。
最让陈新华激动的时刻,莫过于2020年1月10日走进人民大会堂获颁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这个奖项一般只授予航天航空、生物医药等高科技领域,在传统造船行业可以说是史无前例!”至今提起,他依旧激动不已。殊荣的取得离不开“造岛神器”——“天鲲号”的创新和突破,“它是亚洲最大的重型自航绞吸船,填补了国内多项技术空白,经中国航海协会鉴定,其研究成果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为我国海洋经济建设、一带一路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陈新华告诉记者。
“大国重器”的建造过程无疑是充满挑战的,这些年,陈新华带领团队不断创新、反复尝试,“最难的是建造过程中有很多技术在国内还没有相关标准,做到什么程度算好?有时候很迷茫,于是我们不断地去跟国外对标,去创新,蛮艰苦的。”事实上,正是在这一步步的探索中、在一次次失败的教训里,团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打破了自身的技术壁垒,同时创下了行业新标准。
“总长155.7米,型宽32米,满载吃水9.9米……”“新海鲟”号交付前一周,陈新华再次来到船上检查船舶的每一处细节,所有的数据他都了如指掌,就像刻进了脑海里一般。从事造船行业近30年,陈新华在专业领域执着深耕,如今已是一名正高级工程师。
“我非常喜欢启东这片热土,喜欢这里优越的地理条件、良好的营商环境和人文环境。”陈新华坦言,17年前他将对造船的热爱播撒进启东江边的沙土,17年来他精心灌溉,一次次收获硕果,这份喜悦出乎意料,也让他倍感欣慰。
秋高气爽,驱车在启东海工船舶工业园,沿长江岸线一路往东,蓝天白云下,门机林立、生机勃勃。在启东沿江海工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部门积极搭建平台,如同“老娘舅”般促成沿江船企间的合作共赢,同时积极为企业排忧解难,实实在在帮助企业解决了发展中遇到的困难。
“‘新海鲟’加注天然气的相关申请手续正是有了海工园各部门多次召开协调会,积极协商助力才得以顺利解决的。”陈新华坦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企业的发展,而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启东这片热土成就了一个更好的我。”
金秋时节,硕果累累。刚过去的9月,振华启东接连交付了全球最先进的“Wadad Aletheia” 多功能饱和潜水支持船、国内首艘15000方舱容等级LNG清洁能源动力耙吸挖泥船“新海鲟”号、国内同类起重能力最大(5500吨)双臂架变幅式起重船“二航卓越”号……
闲暇之余,陈新华喜欢带上12岁的儿子一起去看启东的海,在江苏最早看到日出的地方,感受江海的魅力;去看大船,感受“大国重器”诞生的蓬勃脉动……
(扫码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