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艘挖泥船上的区域协同
时间:2024-09-20 A+   A- 举报

本报讯 9月19日上午,全球舱容最大、国内首艘LNG双燃料动力耙吸式挖泥船“新海鲟”号在振华启东海工码头交付。看着位于长江入海口的“大块头”,振华重工启东海洋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过文骏不无激动地介绍:“这是长三角海工船舶技术积累和产业沉淀的一个标志性产品,国产化率超90%,主要设备供应商九成地处长三角。”

耙吸式挖泥船是疏浚作业船的一种,是吹沙填海的“大国重器”。疏浚作业能力强不强,关键看耙头,“新海鲟”号的一个耙头就重达23吨,一个半小时挖掘的泥沙量,能把一个7000多平方米的足球场垫高2米多。

“这个超大耙头研发、设计、生产的各个环节,长三角多家企业携手攻坚。”振华重工启东海洋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孙敏锋介绍,企业与安徽三联泵业合力提升高压冲水泵性能,与泰州泥门厂家一同攻关泥门本体和扁铁条平整精度,与浙江耙齿生产企业携手提高耙齿强度……国内最先进、智能化程度最高的“一键疏浚”和“浚驾合一”系统,正是在这样的协同下武装“新海鲟”号,首次在国内实现单人完成疏浚和驾驶作业。

“新海鲟”号可切换使用液化天然气和柴油燃料作为动力系统,其核心部件是中集太平洋生产的1550立方9镍钢双U型LNG储罐。而中集太平洋海工是船用液罐、液货系统等领域的“专家”,也正是振华海工在启东海工园里的“邻居”。

打开“新海鲟”号供应链清单,船体LNG供气系统厂家是上海友奇,主机厂家是瓦锡兰上海分公司,内装总包是靖江亚泰,电缆电动绞车来自镇江船舶电气,旋流器产自无锡蓝天,液压油缸出自江苏恒立……84家主要设备供应商中76家来自长三角。

(本报首席记者 钱爱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