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又是一年金秋季,大地丰收,人心欢愉。
我们寻找身边一个个“小人物”,从他们的平凡故事里感知身处这个伟大时代的幸运与满足。通过借助AI技术,穿越时空隧道,还原人物记忆;根据现实场景,勾勒美妙画卷,全景式生动展现中国式现代化启东新实践在东疆大地留下的坚实足印,感受蓬勃发展带给百姓最真切的幸福感。
本报从今日起,与“爱启东”新媒体平台共同推出《一起AI启东》栏目,倾听凡人故事,感悟家乡情怀,以此向新中国成立75周年献礼。敬请关注。
本报记者 陆玲琳 施盛夏 袁竞 吉浩宇
9月18日,小花从马来西亚回到启东,用相机带回了无数难忘的“瞬间”。此次的马来西亚之行,她和小伙伴深入热带雨林拍摄,那些未曾见过的动植物让她感到无比兴奋。
这是小花成为“打鸟人”后,以鸟类保护者的身份第3次奔赴国外拍摄。她每天扛着“大炮”出现在原始森林,而后认真写下观鸟记录,她脑海中的“鸟库”再次更新。
小花姓袁,是一名高级建筑设计师,2018年时喜欢上摄影。家乡启东地处长江入海口,又是长江、黄海、东海三水交汇之地,拥有178公里江海岸线,独特的区位优势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为她提供了充足的摄影素材,而专业的美学素养又给她的照片注入更多艺术感。
小花“打鸟”,始于一群“红腿娘子”。小花偏爱拍摄动物,一回在江畔池塘边看到一群水鸟正围在一起觅食,“当时并不认识什么鸟,就看它们黑羽白腹红腿,非常漂亮。”她屏息靠近,慢慢蹲下身子,抓拍下鸟儿张嘴吃虫的瞬间,画面十分灵动有趣。后经查阅,这是黑翅长脚鹬,为国家“三有”保护动物,南迁途中选择这片湿地栖息。2021年5月,这幅照片入选南通鸟类主题摄影展,小花由此结识不少“打鸟”大咖,并逐渐跻身“打鸟人”行列。
从一路坑洼到平坦堤岸,从满目荒滩到缤纷百里,小花的“打鸟”之路随着启东大手笔修复岸线生态变得越来越顺畅,“闯”进小花镜头的“小精灵”也越来越多,还不时有惊喜发生。
2022年4月,小花在江海澜湾旅游度假区海边偶遇濒危物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脸琵鹭。当时,3只黑脸琵鹭呈三足鼎立状,在朝阳的光影下背靠背单腿站立,高贵而挺拔,呈现与世隔绝的安然闲适。“这种画面可遇不可求,拍到时幸福感瞬间爆棚。”她还拍到过极危物种勺嘴鹬,“全球也就五六百只。”
“近两年在启东拍到的鸟浪越发壮观了。”小花说,启东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中重要的栖息地,以及雁鸭类等游禽重要的越冬场所,优良的生态环境吸引大量鸟类来此汇聚,它们在江海之畔集群飞舞,似浪花翻滚。更让她欢喜的是,往年在此栖息的白琵鹭成了留鸟,一年四季都能发现它们的身影。
启东生态环境局2023年统计数据表明,历史上启东的鸟类共计17目54科348种。在今年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夏季观测中,共记录到鸟类13目29科49种,相较上一轮固定监测数据,又新增物种短嘴金丝燕、斑鱼狗、白腰雨燕和小鸦鹃。随着相机里记录的鸟类不断增加,小花对于鸟知识的储备,已让她成为本土“鸟类百科全书”,对“打鸟”也从兴趣升级为专业。
今年2月,小花注册了鸟网会员。这个中国最大的以野生鸟类摄影为主的生态类门户网站,汇集了来自全世界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鸟类摄影师、专家学者近60万人。小花将在家乡拍摄的鸟、潮汐树等作品上传,多次上了网站首页精华。短短半年,小花凭着在30天内上了26个精华的硬实力,成为网站野生动物保护版块版主。
通过鸟网,小花与全国各地摄影“大神”探讨鸟讯、交流技巧,她拍摄的“潮汐树”“老牛暮归”“坝上草原”等作品,更是引发各地摄友对启东的向往。“以前拍摄更多是为松驰和愉悦自己,下班后去江边海堤溜达一圈,迎着夕阳吹着晚风,特别享受。现在发现还可以对外更好地展示家乡生态美,好几位其他省的摄影家协会主席都说要来启东看海,这令我很感自豪。”小花说。
而今,小花已是一名保护鸟类、爱护生灵的践行者。她参与鸟网组织的拍摄活动,身穿印有“Guardian of Nature”(自然的守护者)的文化衫,前往北海道、肯尼亚等地采风,用镜头记录鸟和这个世界的故事,向全球传递守护自然生态的理念。
(扫码看视频)
勺嘴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