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之际,本报推出“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专栏,记录东疆大地抓作风优环境、谋发展争一流的行动和成效,展现我市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的创新性实践、标志性成果,激励全市上下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把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热情转化为实际行动,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启东新实践。敬请关注。
本报记者 张春柳 蔡樱子
科技创新能力是一座城市发展的引擎。近年来,我市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首选题”“必答题”,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搭建协同创新平台,释放创新主体活力,汇聚人才资源要素,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推动科技创新带来更强劲、更具活力的发展动能,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赋能增效。
飞地孵化 协同创新更强劲
9月6日,位于高新区的南通金穗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机器设备“火力全开”,各条生产线快速运转,工人们在各自岗位上专注工作,一派有条不紊的生产景象。
金穗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母公司是成立于2000年的上海金穗时代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业务为安全门类系统及安防设备研发制造,是上海多家银行的主要供应商。今年3月入驻启东(上海)协同创新中心,并在高新区投资建设生产基地项目,项目总投资1亿元,全部建成达产后,预计实现年销售超亿元。
公司负责人浦凯凯表示:“我们在上海的孵化器进行早期的研发和小试,并在启东同步开启生产模式。”“飞地”孵化模式,给予了企业快速把研发成果变成创业产品的机会。
启东(上海)协同创新中心是我市集聚沪启两地科创和产业资源,建立研发、孵化、前窗在上海,生产、转化、后台在启东的区域创新共同体,也是我市积极构建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的重要抓手之一。自去年10月“开张营业”至今,已有上海金穗时代科技有限公司、上海修全科技有限公司等10家科创型企业入驻,发展态势良好。
“这些科创企业如同播下的一颗颗优质种子,入驻科创飞地后,我们倍加呵护、静待花开。”市科技局党组书记黄坤说,依托上海这一科技创新的源头与引擎,通过协同创新中心带来的前沿技术可以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
为加快打造成为沪启协同创新的“窗口”,形成“磁场效应”,我市从研发、孵化、生产、扩张等方面,为飞地项目打造“全生命周期”优质营商服务环境:给予项目和人才等政策支持;在上海设立离岸审批服务专窗,为企业提供全流程免费代办和审批“—站式”服务;优化融资渠道、上下游供应链对接等服务举措……
基于该中心的有效尝试和探索,8月份我市启动启东(南京)科创飞地,目前已达成意向项目5个。黄坤表示,在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北岸先行区建设中,利用“飞地孵化中心”平台,在跨区域创新合作中找到产业协同发展的结合点,各取所长、共同发展。
政府搭台 创新主体更活跃
8月中旬,江苏诚信药业有限公司通过科技、财政、税务三部门的联合推荐,成功参评本年度第二批高新技术企业。“没有科技局提供的精准辅导,企业不可能这么顺利完成复审申报。”企业项目负责人蒋志豪介绍,今年面临高新技术企业到期复审,随着企业人员调整,项目申报团队经验不足,缺乏应对复杂申报流程的经验。
得知企业面临的问题后,市科技局高新科副科长李明圆深入企业把脉问诊,在详细了解企业经营现状后,随即为企业制定周密的申报规划。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多次组织专家团队,指导企业完善申报材料。从财务数据的合理呈现,到技术创新的深入阐述,每一个细节都严格按照申报要求梳理。
6月,市科技局还邀请了省高企评审专家亲临现场,对企业的申报材料进行全面而细致的指导。“真心感谢科技部门的全周期指导服务。”蒋志豪表示,申报高新技术企业,能让企业在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等方面享受优惠政策,企业也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研发、生产和市场拓展中去。
高新技术企业作为企业创新的主力军,也是检验一个地方经济发展和科技水平的重要指标,更是新质生产力快速形成的重要体现。2023年度我市完成申报260家,认定高企181家,净增81家,目前高企总数达377家。高企认定数、净增高企数、高企拥有数、高企认定通过率均创我市新高。今年,我市将有230多家企业申报高企,目前第一、第二批申报已完成,第三批将于8月底启动。
此外,为进一步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今年2月,我市修订完善《关于持续推进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及《实施细则》,从制度上落实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措施》重点从成果转化、企业培育、载体建设、协同创新、人才育引、民生科技等六个方面,提出20条具体政策和措施,通过不断优化完善激励政策,以科技创新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今年以来,我市已兑付各类奖补资金2064万元,惠及202家企业。
院校赋能 产业链条更流畅
连日来,南通泰胜蓝岛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朱军与哈尔滨工程大学专家团队频繁联系,就新一代风电安装船进行研讨,并围绕海上防腐技术运用方面共同参与国内多个重大项目。“不仅保持手机联系,3个多月里,我去过学校3次,专家团队来企业2次,为的就是更好地释疑解惑,在技术领域有更大更深的突破。”朱军说。
泰胜蓝岛是一家专业从事海上风电升压站、导管架、钢管桩、塔筒及海工平台、海工模块等高端海洋装备研发、设计、制造的企业,与哈尔滨工程大学的“牵手”缘起今年上半年关于船舶装备产业的一场校企专题对接会。
会前,市科技局收集了哈尔滨工程大学300余项重点科技成果,以及我市多家船舶海工企业的诉求,并就相关信息进行初步传递、交换。“我们的目的是促成校企双方充分沟通,在‘强强联手’中协同推进研究开发与科技成果转化,合力牵动产业整体前进。”市科技局副局长黄建东表示,举办各类校地联动、校企合作的活动多以全市产业发展需求为出发点,确保活动的精准性和成效性。
聚焦重点企业,市科技局上半年共走访企业60多家次,收集企业技术需求50多项,帮助解决技术问题28个。举办“百企联百校工程”系列活动4场次,组织42家企业与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高校进行有效对接,新增产学研合作项目106项。
让高校院所的创新智慧与企业实际需求充分对接,产学研合作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基本方式。黄建东说,市科技局当好“红娘”,牵好“红线”,在用好高校院所这份“智慧资源”上下苦功,努力实现“启东制造”到“启东智造”的完美转身。
目前,位于启睿产业园的长三角高校研究机构启东集聚区装修已经完成,启东复旦医学创新研究院、上海大学长江口新能源概念验证中心、太原科技大学启东智能装备研究中心、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启东研究院等都将为“启东智造”增添发展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