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席记者 黄欣美
这两天,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在北京举行。远在南非的老李农场农场主李卫冲通过手机时刻关注着这一盛事:“中非关系与中非合作日新月异的发展,让我的出海之路越走越宽。”
67岁的李卫冲出生在我市近海镇塘芦港村,去南非纯属偶然。2003年,先于李卫冲来到南非做豆腐的四弟李锦冲,因向老板讨要工钱未果,求助于李卫冲。当年4月,李卫冲到了南非。
钱没要到,老板把豆腐店抵给他们。老四李锦冲说,当地市场行情很好,一公斤黄豆在启东老家赚两三元,在南非可以赚20多元。
“这个事能做啊!”李卫冲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不比价格、比品质。
别人做豆腐一般磨两道,一公斤黄豆能出12块豆腐;李家兄弟只磨一道,又是用卤水点浆,不放防腐剂。尽管一公斤黄豆只出9块豆腐,但味美质高,深受华人华侨喜爱。
“其他店10来框豆腐要卖一上午,但我只要一个多小时。”在南非做生意的华人越来越多,豆腐也因此供不应求,李卫冲设在唐人街的3间门店常常门庭若市。
有一次在市场上,李卫冲看到买豆腐的人排了几十米长,就问为什么排队也要买自家豆腐?顾客告诉他,同样一块豆腐,老李家的不苦,而别人家的豆腐是苦的。
生意好起来了,一年之后,李卫冲把另外三个兄弟也叫到南非来,大家一起做,一天能做到四百公斤豆子。在此期间,李家人的生活因“一带一路”而跃迁,近20个兄弟姐妹在南非“掘金”。
“老李豆腐”有了名气,李卫冲又凑了10多万元,在自己家的豆腐坊里推出了无防腐剂的茶干、豆腐皮、面筋、素鸡等8余种豆制品。2006年底,他已拥有上百万元的资产。
酒香不怕巷子深。很多在南非开设工厂和餐馆的华人成了“老李豆腐”的长期客户,“老李豆腐”也成了南非各主要大城市及莱索托、博茨瓦纳等南非周边国家的主要豆制品供应商,甚至连中国驻约翰内斯堡领事馆也被成功“圈粉”。
多年来,李家兄弟与当地人相处融洽,邻居经常送他们些猪、羊,李卫冲就回送些豆腐。“以心相交,才能交到好朋友、真朋友。”李卫冲深为感慨。
有一次,一名当地黑人厨师长到李卫冲门市上拿货。临走时,热情好客的他送了几块豆腐,黑人厨师长连连摆手,表示“欣赏不来”。李卫冲现场示范,把豆腐当做调味品制作成美食,厨师长直呼“nice!”此后,黑人厨师长效仿老李,推出的豆腐菜肴获得好评。双方再次碰面时,黑人厨师长高兴地抱起李卫冲“举高高”。
钱比较好赚,手头也有了积蓄。2007年,李家兄弟拿着卖豆腐的积蓄,从一对英国老夫妇手中以130万兰特(约合16万美元)购得农场。农场占地208亩,位于约翰内斯堡以东50多公里处。
在李卫冲的农场里,有油菜、白菜、萝卜、丝瓜等40多种蔬菜,是南非最大的绿色蔬菜基地。因为不用化肥、不打农药,蔬菜很受欢迎。近两年,蔬菜、豆腐各占收入的一半。
中非关系的行稳致远,给在南非创业的李卫冲吃下了一颗定心丸,“出海”之路越走越宽。李卫冲的女儿、李锦冲的儿子都在南非做起了服装鞋帽贸易生意,市场扩大至津巴布韦等南非周边国家。“如果不出国门、不到南非,我一个农民,谁认识我啊!随着中南两国交流更加密切,我们老李家也搭上了这辆‘幸福快车’。”李卫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