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8月1日下午,总投资90亿元的惠生海工智能制造基地项目成功签约,为启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一股“硬核”力量。该项目分二期建设,主要产品为浮式液化天然气设施(FLNG)及配套模块,浮式天然气发电设施、浮式风电等,项目全面达产后,年产值约200亿元。
“项目从接洽到签约仅仅用了41天,是集团所有项目中最快的一个,启东市委、市政府效率高、速度快、服务好,让我们在这里发展充满信心。”惠生清洁能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洪钧在签约仪式上感慨道。
招商引资是源头活水。今年以来,全市上下深入开展“重大项目攻坚突破年”活动,以投行思维抓招商引资,加速招引一批旗舰型、龙头型、科创型、人才型项目。上半年,全市新引进亿元以上产业项目61个,其中5亿元(3000万美元)以上项目39个,实际利用外资9779万美元,新引进科创项目93个,招商引资成效位列南通八县市区第一。
当前,我市正聚力打造“生物医药就到启东”“海工船舶就来启东”的产业地标。市商务部门和各区镇招商队伍根据《启东市制造业产业链图谱》,聚焦海工船舶及重装备、生命健康、新能源、新材料、临港产业、电子信息半导体等产业,实施精准招商、靶向招商。在上海举办了半导体、电动工具、海工船舶配套、生物医药等专题合作恳谈会,在苏州举办了临港装备制造、台资企业等专题恳谈会,在北京举办了低空经济等专题产业交流会等一系列“小而精”活动,主攻重点产业、重点区域,项目质态逐渐呈现“高原”效应。鸿钧新能源HJT电池及组件项目、一帆生物医药、拜耳健康消费品产业基地、武晓深远海海洋牧场装备及海工装备制造基地等产业链项目成功落户。
一个大项目就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增长点。7月18日,总体规划用地300亩的海博思创南通“四中心一基地”项目举行开工仪式。该项目从洽谈到签约,仅用了3个月,从签约到开工也仅用了3个月。而刚刚签约的惠生海工智能制造基地项目则用41天的时间刷新了我市重大项目签约落地纪录。今年,我市开展“点对点拜访”主攻重点大型央企国企、行业头部企业。市领导高频次开展“点对点”拜访,加快推进央企、龙头企业项目落地;部门、区镇主要领导落实“一号招商员”职责,不断提升拜访密度,好项目、大项目“成功率”不断提升。惠生海工智能制造基地项目、人民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华东区域总部和生产基地项目、海博思创南通“四中心一基地”项目、中核智能制造基地项目等一批超20亿元的重大项目纷纷落地启东。
“好项目我们不仅要盯紧、黏牢,更要追求快速、高效落地。”市商务局局长姚赛花介绍,今年以来,市商务局建立完善项目协同推进机制、项目专人专班负责制和项目督办会办机制,强化有效项目信息库、在手在谈重点项目库、签约落地项目库等管理,实时跟踪项目最新进展,打通部门之间信息壁垒,提升项目跟踪推进效率,加快项目签约落户进程。
(本报首席记者 陈丽娣 通讯员 马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