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约记者 姜斌
通讯员 王小军 杨谷生
进入7月中旬,我市农业部门和水务部门纷纷传出喜讯,我市种植于高标准农田的22.3万亩小麦创平均单产950斤最高纪录;水务部门则发布信息,“梅雨季”全域水系活水畅流,消除了困扰多年的农田涝渍忧患,为全市65万亩高标田提供了强有力的丰收保障。
我市水网纵横,水系复杂。多年来,我市遵循“水利命脉把不牢,农田建设难达标”的发展理念,持之以恒将区域治水、农田水利融汇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目前建成高标田已超65万亩,配套治理疏浚周边小型河沟逾4.4万条,占全市农田、河沟之比均超80%。所涉规模化种植的小麦、水稻、大豆、油菜等主体粮油作物及蔬菜瓜果等特经产品,皆因农田旱能灌、涝即排而连年旱涝保收。
2016年开始,我市将农田治理与区域治水有机融合、齐头并进。农业部门通过规划整合、地块重组、设施配套,构建由小、散、乱农田变“田成方、地成块”高标田新格局;水务部门注重“沟河相通、沟渠相连”,每年轮浚7000多条小型河沟,实现农田水系无障碍畅通。其间,顺利完成“1+3”片区化区域治水工程,极大提升启西、吕四、寅阳3片区400多平方公里临江沿海低洼盐碱农田的水利质量,累计建成四级以上生态河道820条、示范村63个。
以全面、持续、按需、两利、高效、连片“6大活水”为标准,我市蹚出江海平原科学治水新路,持续为高标田赋能。位处江海交汇最前沿的寅阳镇,过往每逢雨季,因地势普遍低洼,丰收在望的农作物、鱼虾塘往往沟河漫溢功亏一篑。随着2022年片区化治水工程的推进,打通镇郊43条“冬瓜沟”“断头河”,加之拆坝建桥、轮浚河道、新建套闸、布局36座控导装置,该镇因此连续2年经受住“暴力梅”袭扰,雨停田干,农田生产安然无恙。
农田高标准,生产担主角。近年来,我市农业产业得益于高标田与“小农水”建设的融合互补,不断做大强农富民“蛋糕”。水稻种植破局漏水之困,开创从无“稻”有,2023年秋收,全市8万余亩稻田单产达到史无前例的1100斤。除此之外,得益于高标田旱涝保收优势,全市小麦、油菜、大豆、玉米以及各种特色作物同样喜获丰收。去年,粮食复种面积达121.38万亩,总产首破33万吨;蔬菜复种68.85万亩,总产120万吨;农田总产出超30亿元。
农水融合,不单为高标田注入丰收元素。记者获悉,高标田规模流转率高达95%,全市20多万农户仅土地租金,年获利就达5亿多元;河沟疏浚宜渔,利用率从五成猛增至九成,年总收益超2亿元;水体流畅、养殖增收,河沟清爽,映照美丽家园,全市共有163个村(次)先后获评启东市级以上人居环境领域先进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