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为“改厕+” 力解忧心事
时间:2024-06-28 A+   A- 举报

本报特约记者 姜斌

6月24日,随着惠萍镇惠安村老街又一处联户化粪池卫生户厕交付使用,该镇2020年以来农户卫生厕所改造总量已达16421座,应改尽改占比及改造完好率分别达98%和97.5%,处于全市领先位置。

近年来,惠萍镇镇村两级顺应民意、注重细节,改厕工程历经由政府“推着改”为百姓“抢着改”,由“能改尽改”到“应改尽改”,因而实事广推进,百姓多领情。在此过程中,干部善为“改厕+”,以“床头改厕、管护到户、土法新用”三个务实举措,实现效果最佳、反响最好。

床头改厕,老人欢喜

6月9日上午,市妇幼保健院,两陪护奶奶的对话,引起前来办事的市人居办工作人员庄裕兵的关注。一个说:“幸好村里帮95岁半瘫父亲卧室改厕,我才得空前来陪孙子‘挂盐水’。”另一个回应:“村里也帮86岁老娘床边新装了抽水马桶,我才能放心前来守护住院孙女。”一旁,有人附和道:“这个好啊!不然,失能老人痰盂大小便,次次需搀扶,满屋脏臭,连累子女。”

出于职业敏感,庄裕兵追根问底。原来两陪护奶奶均来自城东惠萍镇,分别住南清河村和惠和镇村。而像她们所说的改厕受益老人,该镇就有60户。“改厕到床边,添烦劳、增成本,却实实在在是件大好事。”镇人居办工作人员陈松菊描述,高龄、失能及残疾人口原先“一人如厕,全家皱眉”,现如今,床头如厕,极大方便了这一群体,提高了生活质量、改善了家庭卫生。

“特定人群床头改厕,事小意义大,老人最欢喜。”陈松菊介绍,这般改厕,改一户,推一片,海鸿、南清河等村的应改尽改率已近100%。

管护到户,深受称赞

惠萍镇卫生厕所广受百姓欢迎,除看得见的清爽、舒心,还少不了每只抽水马桶常态管护条件下的洁净、实用。强调“三分改建、七分管护”,该镇改好厕所、管护有方,农户无顾虑,呈现新气象。

农村留守老人多,如若马桶出故障得不到及时修复,必定乡亲生怨气,好事留“尾巴”。为此,该镇在上级支持下,2020年确定首个5年管护周期,按户年10元标准设立专门维修基金,在各村确立1名专职管护员。实际工作中,特别强调常态巡查困难人群,及时排除用厕故障。多措并举,促成该镇改厕完成率连年递增,修复率达到100%。

“微信群一声招呼,杨师傅15分钟帮修复。”提及前不久新马桶堵塞,果园村7组张惠芳颇显“难为情”。当天小外孙“犯野”将杂草塞进马桶,杨师傅一到,片刻排除故障。“管护全镇覆盖,马桶只只灵光。”陈松菊告诉记者,全镇万千农户借助各家卫生厕所张贴的醒目“公示牌”,基本上都能获得免费快捷的管护服务,3年里,杨师傅总计已为1100多个故障户排忧解难。

创新有为,难题破解

改厕之初,惠萍镇也曾在多个城郊村、集镇村遇到“不能改”“改不了”等难题。主要体现于不少农户旱厕沿河靠路、紧靠住宅、相互交错以及场地、空间狭小等等,凡此种种,若按条条框框,无疑处处“绊脚石”。

直面改厕难,该镇上下集思广益找寻破题良策,通过发动群众、化解矛盾基础上的创新有为,不断取得改厕新突破,4年来总计消除950多个各式“拦路虎”,破题成功率达98%,极大提升改厕效率,求得受益人口最大化。

干群创新有为,化作改厕成果。在大兴、惠安等集镇老街,干部们通过建立联户公共化粪池,以一根专用连接管,破解一家一户改厕难,受益123户;在东兴镇、惠和镇等村,村干部从已经淘汰的“三格式”化粪池找到灵感,创新实施“地下化粪池、地上安马桶”施工方式,一举解决化粪池无处埋放难题,实现237户圆梦改厕;在海鸿、鸿西等村,村里联手“红领巾”,孩子需求变老人心愿,促使350余个老年农户主动积极改厕,且无一户回潮……

善为“改厕+” ,百姓多领情。在惠萍镇,每一座“难改尽改”后投入正常使用的卫生厕所,皆凝聚干部心血,立碑乡亲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