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中良与吴诗坡合影。
本报记者 钱伶俐 顾晓晓
“拿了国家技术发明奖的一等奖!”6月24日11时53分,北京阳光明媚,吴诗坡走出人民大会堂,难掩内心的激动,双手略有些颤抖。他第一时间掏出手机向远在江苏启东的郭爷爷发去了信息,一句话配上一张参加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的代表证照片。
通过10余年的努力,吴诗坡所在的“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陈薇院士的团队终于突破重重难关收获科研硕果。此刻,他只想把这份荣誉尽快分享给自己心里最敬重的人——“中国好人”、启东“绿化愚公”郭中良。收到信息的郭中良高兴极了,笑容灿烂,他深深地为这位勤奋、上进的年轻人感到骄傲,立即回去信息鼓励吴诗坡:“要继续努力,为国争光!”
吴诗坡是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某研究所的一名研究员,这并不是他第一次这样“急匆匆”地向郭爷爷“报喜”。2015年、2016年,作为陈薇院士团队的骨干成员,他前往西非塞拉利昂与团队一同成功研发出全球首个获批新药的埃博拉疫苗,为祖国赢得荣誉;2020年与团队研发出腺病毒载体新冠疫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并于2022年荣获中国专利金奖。每次,郭爷爷都是他第一时间想要分享喜悦的人,“事实上,我和爷爷分享的除了喜悦也有烦恼,甚至是很多生活琐事,他就像我的亲爷爷一样,总是鼓励我,给我前行的力量。”吴诗坡笑着告诉记者。
今年4月,郭中良和家人前往北京,得知郭爷爷到来的吴诗坡立即赶到了郭中良所住的宾馆,邀请他住到自己家中。尽管工作繁忙,吴诗坡依然坚持要与郭爷爷在北京的公园里走一走,到自己工作的地方看一看。“即便是周末,他也总是忙于科研项目,十分辛苦。”看着吴诗坡如此投入工作,郭中良既欣慰又有些心疼。
在军事医学研究院,郭中良感受到一种难以言说的亲切感,曾经由他一手带大的侄子也曾在这里工作过,却不幸因病早逝,至今让他难过和遗憾。“侄子走了,我的孙辈又来到了这个单位。冥冥之中,仿佛是上天的安排。”看到昔日的羞涩少年如今已成长为国家栋梁,郭中良相信,这份为国建业的理想有了传承人。
郭中良与吴诗坡之间的“爷孙”情谊始于2002年。当时已经退休的郭中良来到湖南省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当了几十年教师的他,对当地贫困学生的上学困境深感忧虑。在通道团县委的牵线下,他与学校的4名侗族孩子结成了资助关系,吴诗坡便是其中的一员。
从高中开始,郭中良和女儿郭琪华便一直默默帮助着吴诗坡,直至7年后他从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毕业。期间,郭中良自己患上重病,绿化事业又几度陷入资金困境,但他从未停止对孩子们的资助,“那时候,我在外面吃饭只敢点一块钱的豆芽,从不敢点肉菜。”郭中良记忆犹新。
大学毕业后偶然得知此事的吴诗坡,内心感动不已。“这份无私是最了不起的,郭爷爷不仅给予了我物质上的帮助,我写给他的信每封都能收到写满叮嘱和鼓励的回复,郭爷爷是我奋发向上的精神支柱。”随后,吴诗坡被保送到军事医学科学院(现军事医学研究院)攻读硕士研究生,并有幸成为了陈薇院士的学生。“我一路成长离不开老师、同学的帮助,很幸运进入了如今的科研团队,也很感恩遇到了郭爷爷,给了我莫大的帮助,我将坚守初心,努力前行。”吴诗坡动情地说。
一年又一年,爷孙俩书信电话不断。每逢重要节日,吴诗坡都要录上几个祝福视频,让自己的心意传到郭中良的身边。听到吴诗坡向自己汇报的卓越成绩,郭中良十分欣慰。这些年,只要工作一有闲暇,吴诗坡总要来到启东看望他的郭爷爷,聊上好几个小时。
“郭爷爷为人谦和善良,体现了老一辈党员的崇高信仰和思想境界。他面对困难时的坚韧不屈,无疑是我工作中不断追求和学习的榜样。”郭中良坚持种树育人、无畏前行的那股韧劲,如今也已成为同为党员的吴诗坡专注于科研事业,立志为国家作出贡献的强大动力。“衷心希望郭爷爷保重身体,健康快乐。”吴诗坡感激并祝福道。
“绿化愚公”郭中良用数十年的坚守兑现着“种树育人,美化家乡,回报社会”的承诺。迄今为止,他已资助了42名贫困学子,这些孩子中有的获得博士学位,成为国家英才;有的大学毕业后毅然返乡,教书育人。他的这份爱心,将在这些优秀人才中持续传递,像绿树一样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