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农民种粮吃上“定心丸”
时间:2024-06-25 A+   A- 举报

本报记者 龚丽丽

粮食生产,一头连着农民切身利益,一头连着国家粮食安全。

2023年,我市粮食种植面积创纪录达到121.38万亩,粮食总产首破33万吨大关。

丰收印证着不断增强的抗灾减灾能力。近年来,我市大力推广和用好政策性农业保险,科学探索“扩面提标增品”新路径,并不断推动良田、良种、良机、良法深度融合,让农民种粮有甜头、扩产有劲头、日子有奔头,端稳端牢了手中的“饭碗”。

为农业生产遮风挡雨

6月18日,寅阳镇种粮大户陈征宇一大早就在田里忙得满头大汗,但依然干劲十足,“1300多亩麦子前阵子刚收割完,收成挺好,现在又忙着播种大豆和水稻呢!”

陈征宇是禾润家庭农场种植基地负责人,已种粮10多年,除了小麦,还种了不少水稻、大豆,“农民种植养殖,最怕的就是天灾,如果没有周全的保障措施,一年下来心都得悬着。好在这几年多了道农业保险作为保障,种粮心里就更踏实了。”

陈征宇口中的保险,指政策性农业保险,是财政予以补贴的,利用保险的形式和技术管理农业风险、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政策工具。今年4月,农场种植小麦的部分地块发生赤霉病等病虫害。陈征宇第一时间联系承保的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公司启东支公司,进行田间查勘,鉴定详细的受损情况,“目前正在理赔处理中,预计月底前5万元的理赔款就能打到卡上。”陈征宇表示,有保险“托底”,未来还想把农场种植规模进一步扩大。

“作为我市最早开始承保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企业,我们除了开设与农民种植、养殖密切相关的19个政策性农业保险险种,还开设各类新型商业性农业保险,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真正用保险力量为农业生产遮风挡雨。”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公司启东支公司农业保险分管负责人沈杨辉表示,2023年,公司共支付政策性农险理赔款4760多万元,受益农户28757户次。

从粮食作物到经济作物,从家畜养殖到水产养殖……聚焦农业生产各种风险“痛点”,我市政策性农业保险险种也在持续“扩容”。2023年,我市共开办22个省级以上财政补贴险种,开设滩涂养殖脊尾白虾和梭子蟹气象指数特色险种。当年,我市农业保险共计赔付7441余万元,收益农户超3.2万户次。

将保险“网”织得更密

“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完善空间还很大。”市财政局副局长宋健强调,未来农业保险的重点是不断扩面、提标、增品,持续提升投保农户的政策获得感和满意度。

拿全市小麦、水稻、玉米三大主粮来说,过去农户投保的是物化成本农业保险,2022年起,农户投保完全成本保险。相较于之前推行的物化成本保险,完全成本保险覆盖直接物化成本、土地成本和人工成本等农业生产总成本,保险保障更全面、保险保费补贴更优化、农民选择权更大。

我市推广政策性农业保险17年以来,探索远不止于此。当前,全市小麦参保面积由几年前的17万亩增加到25万多亩;将钢筋混凝土结构大棚每亩保险金额由4000元上调至最高5000元,保险费率由4%下降到1.7%;响应农户需求,结合我市实际,本年又新增鸭、肉牛、条斑紫菜等新险种……

值得注意的是,“农业保险+”的概念异军突起,“农险+期货”等新模式新探索不断涌现。2023年我市试点生猪“保险+期货”,农户最多只需负担保费的20%,就能规避生猪价格下跌风险,整体上平抑了生猪价格波动对其生产经营的影响,充分实现了财政补贴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2024年,我市继续试点开展“农业保险+期货(权)”试点,支持农业保险经办机构适度开展“猪、羊饲料价格保险+期货”,进一步保障农民收益,使金融资源与农业生产进一步深度融合。

说起生猪价格期货保险,海复镇三圩村“85后”猪倌彭飞飞感慨万千,“猪肉收购价格时常大起大落,比过山车还刺激。亏钱的时候保险能赔,赚钱的时候,花点钱买个保险也安心。”讲到保险赔付,彭飞飞更是笑脸盈盈,“‘保险+期货’是个新鲜玩意儿,去年我就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买的。别说,效果还挺好,确实保障了我的收益,这不今年我又参保了。”

端稳饭碗,不只靠保险

保险之外,如何让粮食更增产,让农民的种粮信心更足?“良田奠基、良种跟进、良机提能、良法开路。”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陆健一语道破。

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提升地力则是实现粮食增产的一大根本。2018年起,全市掀起高标田建设热潮,5年间总计建成高标田64.36万亩,占比达81.79%。在此进程中,我市以高标田促进产业转型、扩大小麦规模、引进水稻种植、做大大豆产业,促使小麦、水稻、大豆渐成全市粮油生产支柱作物。

除地力之外,种子的选育至关重要。我市持之以恒遴选推广优质高产稻、麦、豆良种。今年,我市继续稳定“扬麦、镇麦”系列高产小麦品种,推广“光明1415”小麦良种6.5万亩,水稻“南粳5055、9108”两大优质食味稻种覆盖率达100%,并成功创建面积达25万亩的“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大豆)标准化生产基地”。

良法增产出。农技专家深入田间地头,加强苗情、墒情和病虫害监测,因地因苗制定田间管理方案;牵头组建技术培管工作群,作栽站、植保站技术专家在线实时解答农户各类种植问题,并不定时举办专门的培训班科普栽培技术,促进农业增效。

谈及良机,朱锦荣家庭农场主朱泉宇毫无保留地同记者分享了他粮食高产的“密码”,“地要种得好,农场里大中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植保机、烘干机,以及配套的50多种农机具是法宝。”通过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今年上半年小麦亩产950多斤,总收入400多万元。

“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还要把补贴政策落到实处。”陆健表示,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项项高含金量的政策,从耕地地力保护补助、稻谷补贴等普惠性涉农补贴,到国家耕地轮作试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机插秧作业补助等项目类涉农补贴,“我们不折不扣将各项补助发放到位,充分保障种粮农民的合理收益,让农民种粮信心更强、底气更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