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写向海图强的开放新篇章
时间:2024-05-30 A+   A- 举报

续写向海图强的开放新篇章

——南通成为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40周年启东成就回眸①

本报记者 李天舒 龚丽丽

风起云天,潮涌东疆。

1984年5月4日,改革开放的春风拂掠海岸,南通作为14个沿海城市之一,被赋予新的历史使命。江海潮涌四十年,乘着这股东风,抢抓进一步对外开放先机,身为南通沿海开放重要板块之一的启东,充分发挥滨江临海、紧邻上海的独特优势,走出了一条江海联动开发、内外开放并举的发展道路。

40年来,全市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各项事业取得长足进步,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健全,跨江融合步伐持续迈进,城乡面貌实现沧桑巨变,人民生活品质持续攀升……启东从一个东疆小城,逐渐发展成为综合竞争力日益增强的活力新城。

向海而兴

东方大港逐梦高歌

港口兴,通天下。

启东三水交汇、拥江揽海,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和区位优势。对启东人来说,拥有自己的一类口岸和海关是一个值得奋斗的目标。

40年前,南通踏上了沿海开放的道路,为启东的开放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乘着东风,1995年,南通海关驻启东办事处经海关总署批准设立,方便企业办理进出口通关业务,使启东在开放发展的大环境下,更快捷地融入国际市场,大踏步地前进腾飞。

为适应启东港对外开放的迫切需要,2009年9月,启东市人民政府向南通市人民政府递呈关于启东口岸一类开放的请示。2014年8月10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启东港口岸对外开放。一次次的申请,一步步的努力,一朝梦圆。这意味着启东港作为国家一类口岸对外开放从梦想走进现实,启东昂首阔步迈入“大港时代”。

通江达海的优良深水港口、科学超前的发展规划、日益完善的基础设施、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令启东区位优势更加凸显,启东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走向蓝色文明,登上世界舞台。

时间来到2019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2020年,南通市委提出以“大通州湾”思维谋划推进新出海口建设,明确将吕四港作为起步港区。我市抢抓江苏沿江沿海开发战略以及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机遇,全力建设吕四起步港区,对外开放步入了快车道。

经过三年火力全开的建设,逶迤的江海岸线上,一个个产业区块崛起,如卷轴般铺展出一条条现代产业走廊。2023年,吕四起步港区“2+2”通用码头作业外贸船舶47艘次、内贸船舶55艘次,完成件杂货吞吐量116.13万立方米、散货吞吐量115.02万吨,实现经营收入9083万元。

向海,向未来!现如今,启东的海岸线上,一个个重点项目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一幢幢高楼撑起了城市的天际线,彰显着向新发展的不竭动能,一幅向海图强的高质量发展壮美画卷徐徐展开。

产业兴城

跨江融合动能澎湃

先人一步开放,便抢一步发展先机。随着开放的号角响起,启东便以高远的眼光链接上了上海。

追溯到上世纪80、90年代,上海就有不少“星期日工程师”利用周末来我市乡镇企业参与工作。后来干脆办起上海的联营企业,那会启东到处可以看到某某上海厂启东联营厂的牌子。启东在此过程中逐渐对接上海、融入上海。

2002年6月,启东提出融入上海的战略思路。“十一五”期间,启东又制订“江海联动、桥港互动、接轨上海、走向世界”的发展战略。2011年12月24日,崇启长江大桥正式通车,启东正式融入上海一小时都市经济圈。2013年,启东委托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开展对接上海专题研究……40年间,启东跨江融合的步伐一刻也没停歇。

外高桥启东产业园、祝桥启东产业园、上海自贸区启东生物科技协作产业园等沪启合作园区的建设,更是打造了承接上海产业溢出高能级平台,进一步加速两地产业融合发展。如今,“上海、苏南研发,启东生产;上海、苏南产业,启东协同”成为常态,2021年~2023年,启东市累计承接来自上海、苏南的亿元以上项目占全市落户产业项目的比重达67.5%。

在深层次接轨上海、融入苏南中,众多优质企业、项目纷至沓来。过去,服装、玩具、轻纺类产业牢牢占据着“当家花旦”的位置,随着市场变化利润空间缩小,增量潜力日渐萎缩;而今,启东主动融入上海“中国芯”“创新药”“智能造”等新型产业体系,将上海、苏南作为招商引资主战场,打造根基牢、动力强、韧性足的现代化产业集群。

目前,启东正迎来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建设的强劲风口。今年,我市将更高质量服务和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实施深化跨江融合江海联动发展行动,加快推进交通畅联、科创互动、平台共建等六大工程,深化医疗合作、教育交流、环境共治、文旅互动,实现开放“同圈”、产业“同链”、生活“同城”。深化与上海、苏南资源整合、平台对接、项目合作,打造上海、苏南向北辐射的首选城市。

梦启东方

东疆新城华丽蝶变

十几年前,滨江生态绿廊首开区这块土地,沿江砂石码头遍布,尘土飞扬。2017年,我市攻坚克难、迎难而上,顺利完成沿江堤岸的整治工作。2021年6月,滨江生态绿廊首开区开工建设,2022年7月1日正式开园。曾经的砂石滩一跃成为集滨江骑行、林下穿行、湿地慢行等主题于一体的特色公园。

生态是我市40年面貌焕新的重要一笔。近年来,我市深入推进国土绿化建设、江海岸线修复、空气质量提升、城市绿化建设等行动,生态环境保护结出累累硕果,与此相应,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也越来越好。2023年,全市PM2.5平均浓度24.3微克/立方米,已连续5年列全省第一;优良天数比例87.1%;17个市考以上断面优Ⅲ类比例达100%;绿地覆盖率达44.05%,林木覆盖率达23.94%。

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城市发展的最终目标。我市坚持民生优先的发展导向,每年认真组织、扎实推进一批政府民生实事项目,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社保、文化等事业实现长足发展。2015年,荣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2020年,摘得“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位列2023年度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第21位。2023年,启东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085元,比上年增长5.9%。

40年来,我市统筹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调优农业种植结构,鼓励发展观光农业、电商农业、智慧农业,提高土地附加值,实现从粮棉大县到农业强市的华丽转身。全市农业总产值由1984年的10.29亿元,提高到2023年的192.90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84年的439元,提高到2023年的34743元,增长了78倍。“十三五”期间,我市农村新一轮建档立卡的低收入农户9388户、14744人,截至2019年底全部实现脱贫,广大农民在全面脱贫、乡村振兴中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更加强烈。

如今的启东,江海与城市共生,产业与生态共荣,一座座高楼大厦、设施齐全的住宅小区相继建成,一个个宜居宜业、幸福和美的现代村庄跃然眼前,启东这座东疆新城正乘势而上,续写新时代向海图强的开放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