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个女人同唱一台“富民戏”
时间:2024-05-29 A+   A- 举报

海复镇三圩村“两委”为清一色女干部,她们情系乡亲,聚民心、兴产业、办实事——

七个女人同唱一台“富民戏”

本报首席记者 黄欣美

本报特约记者 姜斌

杨柳依依,夏意浮动,5月的海复镇三圩村一片生机盎然。75岁的村民陈爱平捧着茶杯在村口聊起村里这些年来的新变化,神情间满是喜悦和激动。

陈爱平说,这5年,是三圩村变化最大的5年。5年来,全村流转农田2000亩,引进6个农业项目,全村多户共计年增土地流转金310万元,获得务工工资1400多万元……

这一幅景美民富的“富村宜居图”,三圩村到底是怎么绘就的?陈爱平指着不远处的村委会:“喏,7名女村干共同演奏富民兴村‘一台戏’!”

跨过第一道“人心坎”

网格有了百姓笑了

5年前,陆健惠任职三圩村党总支书记。上任第二天,20多名群众因污染环境纠纷聚集在村委会办公室。

群众来自3个村民组,矛头一致对准种植户,怀疑其把农药瓶丢弃到河里导致水环境污染。“双方各执一词,言辞激烈,甚至有村民扬言‘解决不了就动手’。”提起这件事,陆健惠依然记忆深刻。

要破解难题,离不开群众支持;但不解决难题,又得不到群众支持。怎么办?陆健惠心里攒着一股劲。她知道群众反映诉求时有些信不过村委,便下定决心要把信任找回来。她召集“两委”班子当年5个女村干立志干出名堂。连同后来加入班子的杜蓉蓉,7个女村干坚定事业心,同心开创村庄建设新局面。“勺子哪能不碰锅沿儿?家长里短,邻里摩擦,常有!”陆健惠说,要想富,得跨过第一道“人心坎”。

从建立网格、划清责任田寻求破题。三圩村有34个村民小组,设5名网格长。每个网格相应整合成1个“功能型”服务中心,与村“两委”责任共担、难题共解。从村班子成员到党员干部,全都分到网格各负其责。

“网格化管理没什么‘高大上’的。”很多人听到村干部抓“网格化”并不以为然。还有些人说,搞这些花架子就是想出风头。

但陆健惠她们不理会这些,只顾实打实地干事。除了本职工作,每名村干部还被分派进网格责任田,对接精确到“点”,相当于一下子担起两份工作。张凌燕孩子年幼,她白天在村委会,晚上下网格谈问题、找对策、想办法。杜蓉蓉性格比较内向,一开始不知道如何与群众打交道,老干部邱海燕主动当起师傅,人员流动、家庭情况变化、矛盾调解……3个月来,师徒俩积攒下10来本笔记,对网格内很多情况熟稔于心。

小事不出网格,就找网格长。“可有些事,并非是网格长能解决的。”陆健惠和同事一合计,又想出了一条锦囊妙计,就是“网格外的事儿看村规”。

为订村规,村干部顾华香请教了不少专家,十易其稿,《三圩村村规民约》最终形成。要想规范行动、约出新风,还得在人心上做文章。7名女村干将村规民约编印成册,发动党员入户宣传,让村规民约家喻户晓,成为村民的行为“标尺”。

人心聚起来,事就好办了。2021年,三圩村在全镇率先推行文明户积分制管理,通过公开个人积分、评定星级文明户等办法,激发了群众自觉参加活动,主动参与服务,把过去的“要我做”变为现在的“我要做”“抢着干”。

跨过第二道“产业坎”

致富路子越走越宽

三圩村的经济一直是短板。百姓到底需要啥,咋就拔不了穷根?成了村“两委”要带领大家跨越的第二道坎。

7名女村干敲开农户家门,搬个小板凳,打开话匣子。原来,三圩村虽临黄海、靠集镇,人均耕地全镇最多,但因青壮年男劳力大都外出,加之农业产业水平滞后,日子多年“紧巴巴”。“种田人越来越少,闲置土地越来越多。”村干部在走村入户收集民意时,听村民李兵提起。不仅如此,一些留守妇女既想挣钱又因现实不得不困在家里。“求富心切,苦无门路呐!”陆健惠心里定下方向:破难题,兴产业。

兴产业,有多年企业工作经历的陆健惠有一套:她带领“一班人”牵线搭桥,4年里,全村累计已有350人走进村内华新制衣、鑫迪渔具、杰赛电子、飞伟果蔬等13个企业及农业项目务工就业,这其中超三分之二为留守妇女。从事渔网拼接工艺的吴叶辉原先赋闲在家,如今已成骨干职工。她感叹:“土地流转1.5亩,每年收入1200元;老伴儿在上海上班,一天能挣300多元;我在家门口打工,一个月四千五……”一笔账算下来,吴叶辉夫妇去年收入超10万元。原先总感叹“挣钱难”的老两口,如今年年拿着租金、薪金、股金。“干部铺富路,真得谢谢这群好干部。”

家门口致富的故事在三圩村传开,为其他老百姓指明了方向,也拨动了在外创业的年轻人的心弦。

长期在外工作的“85后”彭飞飞萌发了一个念头:回村创业。

怀揣着打工攒下的10万元回到家乡,彭飞飞盖起第一间猪舍,2019年,又成立启东市飞伟蔬菜专业合作社,打造属于自己的有机蔬菜种植品牌。“村干部从难以处置的猪粪、牛粪上找到灵感,建议我流转土地,肥变粮、粮喂猪,不但‘涨’农田租金,还请来50个乡亲当帮工。”能够带动村民致富,彭飞飞颇为自豪。

“三圩村太需要发展了,增收致富是大家的迫切愿望。”陆健惠说,村里有一处闲置资源,原先是企业用房,搬迁后一直搁置。经过调研、请教专家,村里最终确定腾笼换鸟。“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企业能来吗?”有人质疑。

“能!”陆健惠说,“但是得花大力气。”经过村民牵线搭桥,有一家海门的纺织企业愿意接手。协调水电,村干部出面;环评申报,村干部陪同;消防验收,村干部马不停蹄……

“都觉得不可能的事,村里居然办成了!”陆健惠带领“一班人”现在要做的,就是放手去干。三圩村“两委”开办“夜课”,为村民提供政策宣讲、创业培训,培养实用人才,动员在外发展的年轻人返乡创业。在村党总支的支持下,一个个适合当地的产业项目发展起来,发展的路子也越走越宽:村民纷纷办起养殖场、种植大棚蔬菜……日子越过越红火。

跨过第三道“亲情坎”

办好桩桩实事

三圩村“两委”班子7个村干部清一色女性,除书记陆健惠跨村任职,其余6人或外村嫁入或娘家本村。这些年里,7名女村干充分利用、放大这一优势,亲近、融合乡亲,凡事“一碗水端平”,跨过第三道“亲情坎”,借“沾亲带故”,办好桩桩实事,推进平安建设、致力服务百姓。

张大姐原本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丈夫因病去世后,她的情绪很是低落。第一次走进张大姐家中时,陆健惠皱起了眉头,只见场心上的杂草齐腰高,杂物堆放得很混乱。

“村里想动员她参加污水管网改造,刚一开口,张大姐立即摆手,非常抵触。”为了帮助张大姐摆脱困境,陆健惠和10多名志愿者主动上门动员。一开始,张大姐不想折腾,但一句“有啥事,我们来帮忙”,她的心态开始有了转变。

从最开始站在旁边观望,到为志愿者们烧水泡茶,最后,张大姐也主动加入志愿者队伍,经常参加志愿活动。

4月中旬,村干部兼第二网格长潘晓琪走访发现,翟家大伯那智力缺陷的10岁孙子辍学多日,缘为孩子父母离异后随爷爷生活,且少有经济来源。上报后,村班子启动对翟家大伯祖孙两代的兜底帮扶。

孩子评残需走相关流程,翟大伯心生抵触,陆健惠、潘晓琪耐心说服,随后全程自驾车辆陪同爷孙俩搜集材料、申请评残,还带着他们去市特殊教育学校体验环境。听说孩子从没吃过肯德基,陆健惠还特意了却其心愿。目前,孩子已顺利通过智力二级评残,有望短期内享受相关优抚待遇。

情系乡亲,女村干们柔情担当。组建由村干部张凌燕领衔的志愿服务队,“一对一”常态帮扶27个困难户;联系爱心老板,连续两年春节慰问90岁以上老人。整治环境,步步领先。“干部带动,乡亲响应,众人佩服,事事顺当,面貌出新。”陆健惠举例,村里2021年以来卫生改厕1252座、整改“三棚”96处、梳理“三线”15公里,6个村干部人人包干娘家、夫家,带动一方,家家支持、户户称好。

来了一群人,改变一个村。如今的三圩村,田园风光如一轴美丽长卷,村民迎来送往皆笑意融融。村党总支正为产业发展、村民持续稳定增收、建设美丽幸福新家园而努力,大家的日子一天比一天甜。被问到什么是小康生活,陈爱平想了想说:“不愁吃、不愁穿、住得好、有钱花,出门开小车,就是小康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