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集太平洋海工坚持创新驱动,加快改造升级,完善供应链条,产业实现“井喷式”发展——
在手订单150亿元
本报首席记者 钱爱仁
近日,南通中集太平洋海洋工程有限公司与欧洲船东签订的2艘40000立方米LPG/液氨船备选订单宣布生效。
2022年13亿元、2023年29亿元、2024年预计40亿元,近年来,中集太平洋海工以自主创新驱动优化升级,加快西厂区改造,销售收入不断增长,实现“井喷式”发展。
加强自主创新
交付各类罐400多套
5月22日,中集太平洋海工厂区内,3400立方米不锈钢双耳罐正有序建设。该液罐可以装载LNG、液氨、甲醇,同一液罐兼容三种不同燃料,这在世界范围内尚属首次。厂区内在建的7500立方米LNG堆叠式双耳罐也属世界首制,相对于传统C型罐方案,空间利用率提升50%以上。
今年3月底完工的4650立方米全球首制大型立式超高LNG双耳船用燃料罐第一船套顺利发运。“我们丰富了图纸设计、生产建造、压力试验、工装制作、吊装发货等方面的实践经验。”中集太平洋海工液罐技术负责人白涛介绍,该项目罐型可以为甲板区域及货舱释放更多空间,进而提升整船的液货运输能力。该项目采用全新的悬挂式鞍座设计,此设计可以保证支撑液罐重量,同时也具备液罐发生低温收缩时可以让液罐向各个方向收缩而不产生应力集中的功能。
中集太平洋海工为专注于液化气船及液货系统、LNG/LEG/LPG货罐和燃料罐、海工模块等高端装备的国际工程公司,是世界中小型液化气船细分市场的领军者,能为客户提供节能环保、技术创新的专业解决方案,同时拥有自主的燃料罐设计、建造和项目管理能力,全球市场占有率名列前茅,已经交付各类罐400多套。
推进改造升级
生产排至2028年
5月18日,中集太平洋海工建造的第3艘7200立方米双燃料乙烯运输船在西厂区1号船台顺利下水。该船总长约116米,型宽18米,型深12.3米。首制船已于今年4月成功交付,本次下水的是该系列船的第3艘。
“截至4月,企业在手订单150亿元,生产任务排至2028年。”中集太平洋海工副总经理苏飞介绍,企业稳步发展,一方面是国际航运市场迎来大行情,另一方面是西厂区的船台船坞等硬件设施提供了有利条件。2021年7月,中集太平洋海工收购原启东丰顺船舶重工有限公司相关资产,掌握了船台、船坞及岸线码头的双稀缺资源,实现了整船全链条在启生产。
今年以来,中集太平洋海工对西厂区原有总装设备进行技术升级改造,添置自动化配电控制系统、软管吊等设备,建成后可实现年产LNG、LEG、LPG等高技术船舶钢结构15万吨。东西两个厂区相距七八公里,仅10分钟车程,每年节约运输费用超千万元,大大提高交付保障能力、船东的信任度和市场竞争力。
完善供应链条
船企协作降本增效
近日,中集太平洋海工建造的2套13000立方米B型燃料舱,一套钢板切割开工,一套结构完工落架,燃料舱所用镍钢综合性能优良,钢材由舞阳钢铁公司供应。“稳定可靠的供应链是企业快速发展的保障。”苏飞表示。
镍钢是液罐建造的关键材料之一,10多年来,舞阳钢铁与太平洋海工结下深厚友谊,即使在镍价大幅波动、供货难以保障的情况下,双方积极沟通、相互支持,保质保量完成订单任务。10年来,太平洋海工钢采购量翻了近10倍。去年太平洋海工表彰了9个优秀协作公司、10个优秀供应商和5个战略供应商、2个优秀战略合作伙伴。
海工园建立海工产业协同创新服务平台,推动产业联动发展。2021年,中集太平洋海工在国际市场接到9艘液化气船订单,收购丰顺船厂后设备设施修复及产能恢复需要时间,短时间内不能完全恢复产能。在园区管委会的协调下,原丰顺船舶与向海重工隔墙上的小门被打开了,中集太平洋海工2艘船的分段由向海建造,切实帮助企业降本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