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更好联动长江经济带发展
时间:2024-05-15 A+   A- 举报

市委书记杨中坚接受《新华日报》专访,畅谈推进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建设的启东实践——

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更好联动长江经济带发展

编者按

5月14日,《新华日报》思想周刊刊发市委书记杨中坚专访,围绕全面融入和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畅谈启东切实把跨江向海的先发优势转化为优江拓海的崛起态势,进一步放大区域联动战略叠加效应,在更大范围内联动构建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的生动实践。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江苏要全面融入和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对标这一重大要求,有哪些具体实践?

杨中坚:启东积极抢抓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发展国家战略叠加的绝佳机遇,切实把跨江向海的先发优势转化为优江拓海的崛起态势。一方面,我们发挥上海北翼“首站”优势,扛牢跨江融合“首为”担当,推进产业共链、载体共建、服务共享,切实以“协同共建”深化“融合共进”。另一方面,我们牢固树立“全域皆沿海”的思维,推动目光向海聚焦、资源向海聚合、力量向海聚集,全力兴港口、聚产业、拓空间。一是聚力高能级港口,打造向海发展主引擎。深化与上港集团等合作,2022年10月“2+2”码头全面开港运营,实现开港即繁忙。二是聚力高质量产业,打造向海发展动力源。加快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产业,集聚了华峰超纤等一批百亿级重特大项目。全面融入国家级通泰扬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产业集群建设,一批世界“首艘”“首台”“首套”创新型高端海工产品从启东驶向深蓝。三是聚力高水平园区,打造向海发展承载地。提升吕四港公共配套服务水平,加快实现由“单一港口发展”向“港产城深度融合”转变。推动海工园“腾笼换凤”,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国际影响力的海工及重装备产业基地。

记者:如何进一步放大区域联动战略叠加效应?

杨中坚:作为出江入海的重要门户、接轨上海的“桥头堡”“前沿区”,启东将发挥“南通好通”“左右逢源”的优势,主动策应上海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建设,全力打造长江口“南有临港、北有启东”的产业生态圈,争当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排头兵。一是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坚持不破行政隶属,打破行政边界,密切与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上海大都市圈空间规划协同工作领导小组对接,在重点领域重点区域体制机制上实现更大突破。二是进一步强化规划设计。坚持以国际化视野谋划城市发展,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和服务能力,加快建设上海向北辐射的首选城市。全面加强与上海“五个新城”总体规划以及崇明、太仓等周边全球功能支撑性节点的对接联动,全面落实“东平—海永—启隆”城镇圈协同规划,在更大范围内汇聚高端资源要素。三是进一步拓宽合作领域。实施深化跨江融合江海联动发展行动,加快推进交通畅联、科创互动、平台共建等六大工程,实现开放“同圈”、产业“同链”、生活“同城”。聚焦上海“3+6”新型产业体系,深化拓展与上海、苏南园区高水平协同共建路径,打造“生物医药就到启东、海工船舶就来启东”的产业地标。

记者:应如何在更大范围内联动构建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

杨中坚:当前,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程持续提速,三省一市持续加强分工合作、错位发展,有力推动了各类资源要素的顺畅流动、高效配置。启东将主动融入和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推进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跨区域分工协作、深度融合。一是内强园区。持续提升沿江沿海产业带承载能级,深化与上海张江、临港新片区等高科技产业园区的合作,精准招引一批成长性好、科技含量高的优质项目,逐渐从“产业配套”成为“合作伙伴”,成为上海大都市圈产业链、供应链中的重要一环。二是共建载体。深化启东配套浦东产业园等平台建设,加快建设长三角高校启东研究机构集聚区,建成启用北大生科华东产业研究院医药制剂中试基地,推动上海大学启东概念验证中心、南通大学海洋研究院签约落地。三是外拓飞地。做大做强启东(上海)协同创新中心,加快北京、南京等地离岸孵化器建设,建强“外地孵化、启东转化”“外地研发、启东制造”链条。四是用活联盟。发挥浦东·启东跨江融合生命健康产业联盟作用,对接上海市集成电路行业协会等相关机构,推动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生态共建。加快企业服务中心建设,引导企业用好“惠企通”企业综合服务平台,更好融入长三角产业体系,共建更富韧性的区域产业链供应链。

(新华日报记者 袁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