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仕有机打造智能种植大棚,利用物联网实现随时随地监测、调控各项环境参数——
一部手机“照管”320亩蓝莓
本报首席记者 黄欣美
5月12日清早,许振山刚吃完饭,就在家里打开了手机,远程监控蓝莓大棚里空气温度、湿度等指标。
“大棚里安装了智能监管系统,相当于装上了‘天眼’,我们只需做好准备工作,机器自己会调节,比经验丰富的老农还管用。”许振山是嘉仕(江苏)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只要有移动网络,他就可以用手机随时随地监控大棚里光照强度、土壤温度等各项参数。
机器“管理”比人强,这是不是太夸张了?看出记者的惊讶,许振山在一旁笑着解释:“棚内当前湿度、风口大小、最低温度、最高温度通过互联网设备都能精准监测,还可自动卷帘、浇水、调温、调节二氧化碳浓度等。”许振山说,物联网技术不仅让生产管理更科学,还大大减少了人力投入,园内种植的320亩蓝莓只需3名长期工。
而大棚未改造前,这里是另一番场景。“以前每天都需要人各个棚来回看,但还是顾不周全。”许振山说,应用物联网后,有病情可及早发现治理,“没想到用手机‘种’水果效果更好了。你看我这个蓝莓长得多好,今年给我增收不少!”
“看这里,连蓝莓叶子上的虫子都能看清。”许振山点开视频监控,种植基地的蓝莓出现在屏幕上,左右滑动,生长情况一目了然。不仅如此,授粉、生物防治、水肥一体化管控等技术也得到集成应用,所生长的蓝莓全部达到绿色标准。“蓝莓一般每年4月份栽苗、10月份开花、第二年1月份开始上市。”许振山介绍,为保证市场供应,每个蓝莓大棚不但有量身定制的营养配餐,还定期“体检”。根据“体检”结果,电脑会自动进行营养液的配比,使蓝莓营养更丰富,口感更好,品质大幅提升。
高附加值背后不但连着“怎么种”这道必答题,还承载着“如何选种”这道必答题。
“10多年前,市面上大多是‘洋种子’,价格贵就算了,还被人‘拿一手’。”回忆起当年的情景,许振山满是无奈,“当时,进口种子占九成!”
攻坚、突围,嘉仕有机产学研结合、育繁推一体,在适宜种植蓝莓的云南展开试点,经过不断探索和反复试验,自主研发和培育了蓝莓品种。许振山自豪地说:“你看,蓝莓种子是从云南运过来的,它的特点是抗病性强,口感酸甜,完全能替代国外优秀品种。”
如今,走进嘉仕有机农业园,仿佛置身于蓝莓的“奇妙世界”: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就像一把把撑开的小伞。没熟的蓝莓呈青色,熟的是深紫色的,摘一颗放进嘴里,甜甜的,好吃极了!“320亩蓝莓,产值能达到2个亿!”许振山一脸自豪,依靠科技,“经验种植”正变身“手机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