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海复镇“培优扶强”本地企业,激活融合文旅资源,挖掘培育特色农业,全面提升高质量发展整体竞争力——
深耕热土绘新景
本报记者 张春柳 龚丽丽
海复镇,位于我市偏北一隅,被称为“中国垦牧第一乡”。近年来,该镇抓好本土企业“培优扶强”,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提升亩均产出质效;激活融合文旅资源,提升软硬条件,打造颇具特色的文旅线路;加大农业项目招引,挖掘培育特色农业,努力实现民富村美的愿景。
海复人秉承先辈“开拓创新奋勇争先”的垦牧精神,厘清思路、谋划出路,使这片故地焕发生机与希望。
培优扶强 本土企业“活”起来
走进澳亚新兰(江苏)火锅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生产线马力开足、工人们忙碌操作。作为一家规上企业,去年实现产能超1万吨、产值超5亿元。2020年,项目落户海复镇,盘活17.6亩存量土地,改造1.3万平方米厂房,投产不到半年就成长为规上企业。
“多亏政府帮助,让我们以最快的速度建设、生产、入规。”公司负责人李洪伟直言,企业入规不仅增强发展后劲,更多优惠政策的落地,更是让公司进入全新的发展轨道。目前,企业正加大技改投入、提高研发能力,“力争在3年内实现年产能超3万吨,为全镇亩均产出‘加分’。”
受客观因素制约,早些时候,海复镇企业主要集中在食品、纺织、混凝土、服装等传统产业,工业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如何破除困境?
“转变发展思路,调优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让有限的土地资源产生无限可能。”海复镇副镇长蔡佳雯给出了答案,全镇变“招商”为“选商”,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好的项目优先落户,同时出清产出低效、产品附加值低、核心竞争力差的的企业,在“腾笼换凤”中提升工业经济活力。
两年来,海复镇共盘活项目用地25.3亩,盘活原昌顺制衣厂房、南通欧兴纺织品有限公司、东泰纺织厂、东元五金厂等闲置厂房共2.1万平方米,更新建设丹迪特流体年加工5000吨机械配件项目、鑫迪渔具年产300万米渔网渔具项目等。
企业底子好,发展潜力大。这些天,蔡佳雯带队频繁出入企业,宣传入规意义,并为符合申报条件的企业作精准辅导。“我们把加强培优扶强的各项举措落实到位,进一步释放本土企业的活力。”蔡佳雯说,企业要做大做强,入规是重要一环。经发条线的工作人员摸清底数、锁住重点,通过分类指导、动态培育,推动企业“规下转规上”。
随着南通顺辉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启东蒿港建材有限公司、南通佰瑞利电动工具有限公司等新纳入规上企业,全镇规上企业数从2021年的3家增至现在的10家。
近年来,除了上级政策的指导和扶持,海复镇还积极出台《关于促进经济发展若干奖励措施意见》等本地惠企政策。“把优惠政策兑现到企业,让企业发展更有底气,我们的培优底盘自然就更硬实。”蔡佳雯如是说。
串点成线 文旅资源“动”起来
“垦牧文化、农业遗产、抗战精神,这些都是海复特有的资源优势,要让它们发挥最大价值。”这不仅是海复人的共识,内化于心,更外化成了具体行动。
漫步在垦牧片区,绿树成荫、道路宽敞、河道整洁,令人心旷神怡;通海垦牧公司、抗大九分校、沙地圩田三点贯通线路确定,标识牌清晰可见,停车场、共享单车等硬件已配备到位……
“我们的目标是建设一条有形象、有故事、有品质、有形象的旅游线路,着力打造省级特田开道、研学教育引流、高端品牌助力、资源整合驱动的农文旅融合示范区。”海复镇副镇长殷丽华介绍,海复镇利用清虎村、垦牧村、搬场村的资源优势,将文化和旅游有机结合,放大特色节点、串联成线,激活垦牧文化内涵、发挥农业遗产价值、传承抗大红色精神。
走进原址原貌复建的通海垦牧公司,游客可以感受张謇建设“桃源式垦牧乡”的艰辛历程和实践“新世界雏形”的伟大决心;在提档升级后的抗大九分校,可以领略“抗大”可歌可泣的战斗历程和不朽功绩。在硬件提升的同时,景区的文化内核也不断强大,成为启东人民干事创业的精神支撑。通海垦牧公司获国家4A级旅游景区、南通市干部教育培训“五星”现场教学点等荣誉称号。抗大九分校获江苏省党史教育基地、南通市干部教育培训“五星”现场教学点等荣誉称号。沙地圩田农业系统获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为打响品牌,一系列活动相继呈现,《垦牧乡歌家国情怀—张謇垦牧之路特展》开幕式在通海垦牧公司旧址举行,“启东市2023年中央高素质农民培育专业种养加能手培训班(第一期)”在抗大九分校学员接待中心进行封闭培训;2月赏梅生活节在搬场村拉开序幕;5月中旬气排球赛正在筹备……
随着设施建设与配套服务的日益完善,举办的活动越来越多,“相信会吸引更多人到此一游,一睹海复风采。”殷丽华笑着说。
产业兴旺 村民日子“火”起来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作为传统农业乡镇,深谙此道的海复镇做足农业文章,势要让脚下的黄土地生“金”。
眼下,位于糖坊村的远强番茄启东基地上,今年第一茬的番茄喜获丰收。在近300亩大棚里,务工群众有的忙着将一个个鲜红、圆润的番茄分拣、装箱,有的忙着翻整土地,为第二茬的种植做准备。
基地番茄一年两茬,年产值近1500万元,不仅成了村里的大产业,也让村民增了收。在基地做工的村民王桂琴高兴地说:“大棚的‘软粉’番茄销路好得很,我的收入也跟着一起好,一年下来挣个三四万元不在话下。关键离家近,工作顾家两不误。”
与此同时,在滨海村一亩秋田专业合作社内,12个蔬果连棚一字排开,村民们一大早就穿梭其间,割菜、装筐、搬运、装车,只为把韭菜、茄子等新鲜采摘的蔬菜第一时间送到上海餐桌。虽忙碌,但他们的脸上笑容洋溢。
在这里,村民们轻轻松松实现家门口就业。“每人年均收入4万多元。”滨海村党总支书记顾海勇补充说,“合作社还将把农业生产与旅游观光结合起来,打造集露营、科普基地、亲子活动中心、垂钓休闲等于一体的生态农庄,为村集体经济和村民增收开辟新的增长点。”
目前,一亩秋田生态农场三期项目已开工建设,此外,借助“双创基地”引进的嘉禾力、铭言等高效农业项目正紧锣密鼓提档升级,盘活低效地块而引进的林泰水蛭养殖项目均已正常运转……“未来还将推进更多农业项目落地开花,让大伙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海复镇党委宣传委员蒋威武表示。
■一把手谈“竞”“争”
海复镇党委书记张丹:海复镇将聚焦市委全会确定的“高质量融入一体化,高水平共建协同区”建设,更精准找到自身定位,深挖潜在资源,千方百计补短板、强弱项,全力提升重要经济指标在全市的份额占比,为全市追江赶海、攀高争先献海复力量。强化招商引资实效。以启东产业布局为导向,抢抓上海、苏南优质企业战略转移、布局调整机遇,以点带面辐射全国招引优质项目引荐至相应产业园区落户。努力盘活闲置土地,策划新目标,吸引新项目,为项目招引赢得主动权。加快特色田园乡村示范区建设。在规划方案通过审核的基础上,主动对接市相关部门,争取上级资金、用地指标,协调社会资本积极参与,早日启动新时代鱼米之乡新图景建设。培优扶强本土企业。坚持立足实际,深挖本土资源,培优扶强本土企业。督促已入规企业加大设备技改力度,加大高新技术投入,提升亩均产出质效。采取政策扶持、技术支持、调整定位等服务,推动准达规企业冲刺入规,不断扩大规上企业数量和体量,全面增强高质量发展整体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