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复镇三圩村织好“一张网”,盘活“一块地”,放大“一条鱼”——
“三条财路”奔共富
本报特约记者 姜斌 通讯员 姚雁丹
3月13日,记者走进海复镇三圩村,少见耕作农民。村党总支书记陆健惠介绍:“全村留守妇女及65岁左右‘小老人’,大多忙着务工挣钱。”原来,村里350多人得益于村党总支开辟的“三条财路”,正竞相就业致富。
数年前,三圩村虽临黄海、靠集镇,人均耕地全镇最多,但因青壮年男劳力大都外出,加之农业产业水平滞后,农田效益低下,众多留守妇女及老年人口,无额外收入来源,日子多年“紧巴巴”。如今,这一现状已成过往,取而代之的是乡亲致富后的村庄繁荣、产业兴旺。
5年多前,乡亲求富心切,苦无门路,干部囿于现状,难有好的应对办法。2019年初,有多年企业任职经历的陆健惠就任村支书,带领“一班人”求教乡贤能人,找寻振兴良策,猛然茅塞顿开,本村不起眼的资源禀赋,恰恰藏着大有开发潜力的三条富民财路。
村北渔具厂高端渔网缺少拼接工人,村干部发现,海边不少年长渔家妇女自幼织网,经动员培训渐成熟手,后带动晚辈,引领32个留守女性陆续进厂。去年起,企业“发货到户”,先后让50多个照料老人、孩子的妇女家中就业。其间,干部们走访原先少有往来的村内华新制衣、奥奇克鞋业、杰赛电子等7家企业,双方达成“优先择优录用本村女工”共识,150多个留守妇女摇身变成工人。
就业增收,是村干部助农致富的第一条财路。时隔不久,他们又从养殖能手彭飞飞一度难以处置的猪、牛粪上找到灵感。“何不流转土地,肥变粮、粮喂猪呢?”陆健惠找上门来,一席话激起对方新的创业意愿。很快,村里帮助流转1200亩农田,粪污入田、粮菜高产、猪肥牛壮、养殖无忧,彭飞飞尝到甜头后,先“涨”农田租金,后请来50个乡亲当帮工,群众年增收120万元。
养殖增效率、农田尚缺肥,在陆健惠的鼓动下,2020年起,彭飞飞又陆续带徒7户,家家肥变粮、户户好收成。同时,党总支有心让外出经商、务工及就近创业、上班的农户卸下种田包袱,先后引进9个粮、菜种植大户,日均安置用工50余人,所流转的2000多亩农田,加上彭飞飞的1200亩,全村成片农田流转率目前已达90%。
租出了农田、增收了工钱,三圩村在乡劳力家家勤劳致富,然而村干部们并不满足。2020年,他们又盯上了村里11艘出海渔船的渔获资源。除了鼓动30个本村劳力安全出海、捕捞致富,更是支持鼓励并成功培养了倪向东、钱星、毛金康等5个渔产品经纪人。4年来,全村每逢渔讯,时鲜海产品由他人贩销变为经纪人直销,增值至少10%,年增加出海渔民收入100多万元,还带动15个就业岗位,打响了村庄日趋响亮的海鲜品牌。
织好“一张网”、盘活“一块地”、放大“一条鱼”。2023年以来,三圩村拓展的这三条主体财路,促成全村1000多户年增加流转金净收入300多万元,350余务工乡亲年增收超1400万元,每年增加集体收入13万元,“三条财路”实乃本村百姓不竭的致富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