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增50个“小目标”有底气
时间:2024-03-20 A+   A- 举报

吕四港经济开发区成立港口物流贸易分局,招商专员主动出击、精准发力、分秒必争——

再增50个“小目标”有底气

本报记者 潘瑾瑾

今年初,吕四港经济开发区工作人员徐华有了一个新身份——港口物流贸易分局招商人员。拿到新岗位的名片时,徐华觉得只是简单的工作调整。

今年,吕四港经济开发区的规模工业应税销售目标由去年的150亿元提升至200亿元。为完成这50亿元的提升,园区专门成立港口物流贸易分局,有着10多年审批工作经验的徐华被调去了“瞩目”的新部门。“今年园区要从港口突破,加大招商引资。”徐华没想到自己有一天会被拉去招商,“当时只是觉得很突然。”

招商要干什么?37岁的“徐小白”开启了“学生模式”。“招商可是个细活,得有眼力见儿!”“瞄准龙头企业,只要它来了,一系列上下游企业也将跟着来!”“精准推介我们园区的优势,要让人印象深刻……”逢人就问、见人就聊、有惑必解,徐华的笔记本上记得满满当当,但他总觉得缺了点儿什么。

1月中旬的一天,徐华被拉去接待企业。回想起初次面对企业的经历,徐华坦言非常慌张。“就好比一个新兵,从来没摸过枪,就上战场了。当时的我完全是白纸一张,对方提出了很多专业问题,我只能翻文件一条条查找。”这个尴尬的场景久久留存在徐华的脑海中,“压力顿时就上来了,我意识到,招商工作不是纸上谈兵,实践才能出真知!”

为了尽快填补专业知识上的“空白”,徐华将自己读书时期的方法拾起来,搜集所有政策、相关领域的行业调研报告等资料,每晚给自己“加餐”。“除了下笨功夫仔细研读,没什么捷径可走。”徐华用了20多天,才把厚书读薄,把政策吃透,“最后精华浓缩在4张A4纸上,全部刻在脑子里了。”

“好的项目不是坐在办公室里等来的。”上周的工作会议上,管委会领导动员大家,要主动出击、精准发力。这种迫切心态,一层层感染到园区各级干部那里,虽然此前所有项目都会经过行政审批这道工序,但自己面对招商工作后,徐华对园区的情况有了更加完整的了解,“零距离接触几十亿甚至百亿级项目,心里还是感到很震撼。”

“不是在接待企业,就是在拜访企业的路上。”现在的徐华忙得像陀螺,几乎没有下班的概念,并且随时准备出差。“之前专门去拜访物流供应链企业。”作为港口贸易招商专员,前几天徐华跟随管委会领导前往北京,围绕吕四港区西港池通用和集装箱码头业务,对口寻求新的增长点。会议室里,招商团队介绍了自身优势后询问企业有什么具体需求? “项目要有人管、有人应、有人理,不要项目过去了就没人管了!”徐华听后,第一次尝试主动开口:“那你选对地方了,我们会尽一切努力实现当年签约、当年拿地、当年开工、当年投产的奇迹,争取再创一个‘吕四速度’!”

随着接触的企业越来越多,徐华和他的同事们在忙碌之余,也总结出了一些“门道”。徐华认为,吕四港经济开发区的核心竞争力说到底就是区位与政策,虽说每个企业都有不同的情况,但是他们在意的细节其实大同小异,“针对客户的核心关注点,放大自己的突出优势,逐渐释放政策红利。”经过3个月的历练,现在的徐华已有了底气。

4月初,即将举办国家级物流行业大会,届时业内顶尖企业齐聚一堂,吕四港经济开发区将在此次大会上作专题推介。徐华出差之余一直在为这次推介做准备,“现在拎清了手里名片的分量,这背后是50亿的目标,更是园区长久的发展。”徐华笑道,“做足准备,争取拿下几个‘小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