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多方努力,在异乡牺牲的启东籍革命烈士崔勇——
73年后终于找到“家”


本报记者 王天威 施盛夏
3月18日上午,在王鲍镇大生村,86岁的崔建忠和特地赶来的弟弟崔建平“接通”了与哥哥崔勇的视频电话,这一“面”,兄弟俩已经等了整整73年。
73年后,兄弟三人跨时空“相见”
“看到了!看到了!”视频那头,崔勇之名被刻在一块墓碑上,崔建平呆望着不禁老泪纵横。向来健谈的崔建忠沉默了,只是紧紧盯着从辽阳市烈士陵园传来的直播画面,用手轻抚屏幕,似乎想为哥哥的墓碑拂去尘埃。
启东籍烈士崔勇安眠于远在千里外的辽宁辽阳,清明在即,崔勇的侄子崔碧辉,侄女崔碧花、崔亚香,同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一起,跨越1600多公里,前往辽阳市烈士陵园祭扫,帮助兄弟三人完成一场跨时空的“相见”,让牺牲73年的忠魂归根。
这一刻,崔家兄弟终于释怀了,他们了却了父亲临终前的心愿,也完成了对血脉至亲的缅怀。
崔勇“失踪”,父亲遗愿未了
崔勇生于1929年,是崔家长子,家中还有3个弟弟、2个妹妹。“大哥1946年就去靖江当兵了,那会儿我才7岁。”在部队当军医,而后奔赴朝鲜战场是崔建忠对哥哥最后的印象。
崔勇在前往朝鲜战场前给家里写了一封信,告知家人自己即将启程,今后讯息难通。父亲崔志高立马回信,信件却被退回,此后崔勇杳无音讯,这封信竟成绝笔。
崔志高知道战场凶险,可崔勇生死不明,他寝食难安,坚持寻找儿子下落。1958年,崔志高向组织汇报了崔勇同志一事,奈何当时通讯不便,寻找后一无所获,只得到了“失踪”的答复。
80年代初,崔勇被评定为革命烈士,但他的安葬地却一直未能找到。崔勇曾寄回两张自己的照片,崔志高临终前将照片交给崔建忠保管,叮嘱子女一定要找回大哥,让其落叶归根。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等待大哥的音讯,弟弟妹妹们从孩童盼到了耄耋。直至2023年底,崔勇的名字终于再次出现。
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偶然通过网络获知,东北的热心志愿者正在为启东籍烈士崔勇寻找亲人,工作人员将信息与我市烈士陵园资料进行比对,大概确定了人员。通过档案中“久隆公社协河大队”这一信息,推测烈士原户籍地为启东市王鲍镇辖区。
随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会同王鲍镇,迅速开展走访排查工作,查询王鲍镇烈士名录,根据信息比对,确认“久隆公社协河大队”就是王鲍镇更生村。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实地到所在村走访了解情况,通过咨询周边80岁以上的老人和退休村干部,了解到崔勇的弟弟崔建忠早年在新港棉厂工作,而新港棉厂就位于现在的王鲍镇大生村,工作人员再次赶赴大生村,最终联系到了烈士崔勇的家属,并与辽阳市烈士陵园核实,确认崔勇烈士安葬于此处。
3月17日凌晨4时,崔家后代从启东出发,带着家中老人的心愿奔赴辽阳,并于当晚抵达。18日上午,家属在辽阳市烈士陵园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听取了崔勇烈士的事迹,随后一同前往烈士陵园献花祭扫。据了解,1951年,崔勇在入朝作战过程中身负重伤,回国后在辽阳医治无效不幸牺牲。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崔建忠一边看着哥哥的照片一边说,“你就在那好好的,我们会把你的照片放到父母的墓碑上。”照片中的崔勇带着淡淡的微笑,73年后,他终于“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