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东高新区紧紧抓住“项目”和“创新”两大核心,加快推动“增量、存量、变量、流量”四量协同,全力构建资本、技术、人才加速集聚发展格局——
盐碱滩上崛起产业新高地
本报记者 黄欣美 蔡樱子
2月6日上午一上班,启东高新区(近海镇)党(工)委书记施灵马就与上海一家民营企业开起了项目对接会,一直忙到中午12点30分,此时距离春节仅3天,“春节是人流、信息流集中的时间节点,也是项目招引工作的‘黄金’时期,须臾不可松懈。”
驱车行驶在启东高新区,这座占地30平方公里的工业新城,已然集聚500余家工业企业,超过2.7万名产业工人在这里工作生活。然而,谁能想到,10多年前,这里还只是一眼望不到边的盐碱滩涂。
成绩都是干出来的。“启东高新区正围绕‘拔高标杆、进位赶超,勇挑重担、多作贡献’主题,紧紧抓住‘项目’和‘创新’两大核心,加快推动‘增量、存量、变量、流量’四量协同,全力构建资本、技术、人才加速集聚发展格局,奋力谱写‘高’‘新’内涵发展崭新篇章。”施灵马表示,2024年,园区力争实现全口径工业开票销售250亿元,占比超14%;规模企业总数超260家,占比超33%;高新技术企业数超120家,占比超27%;上市挂牌企业数累计达3家。
从集聚企业到集聚产业
“瞄准经济复苏关键时期,我们投入5亿元上马二期项目,建成后实现年产50万套冷热缩电缆附件,年应税销售不低于3亿元,年亩均税收不少于25万元。”江苏嘉盟电力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施希锋信心满满。
好项目到哪都是“香饽饽”,为什么要一而再、再而三地“钉”在高新区?“这里的政府服务、办事效率比想象的还要好,让我们来了就不想走。”施希锋说,嘉盟电力二期项目产业定位高、用地面积大、建设要求严,园区成立专门班子,提供一站式服务,从前期手续办理到如今项目建设,都有专人跟踪服务,遇到问题可以很快解决。
与集聚企业同时铺展的,是一张集聚产业蓝图。“近两年,我们抓稳抓牢企业培育,持续聚焦‘一主两优’产业,深入推进‘培大扶强’工程,加快培育更多企业‘航母’和行业‘小巨人’,全力打造产业高地。”施灵马介绍,2024年园区目标新增规模工业企业30家,培育销售超5亿元企业5家,销售超10亿元企业2家;力争上市企业1家,完成股改2家,入轨3家,上市企业储备不少于10家。
用优质服务“吸”住企业,众兴永达制冷项目“梅开二度”在当地传为佳话。江苏众兴永达制冷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是启东高新区的一家老牌企业,专注于中央空调配件、钣金件、金加工、机械配件等产品制造及销售。近年来,作为省专精特新企业的众兴永达加快转型升级,产能不断扩大,原有厂区已无法满足生产需求。
和园区对接后,众兴永达第一时间得到回应:签约、注册、立项由园区全程代办。“我们的核心诉求就一个字:快!”项目负责人梅建勇告诉记者,“我们企业落户园区18年来,政府承诺的优惠政策和生产要素保障全部不折不扣落实到位,企业营业收入翻番,利润稳步增长,看中的正是这块‘熟地’。”
产业链“组群建链”,离不开龙头企业引领。位于启东高新区的上海昭晟机电(江苏)有限公司,眼下一期工程刚投产,二期项目也即将投产。项目负责人缪毅成告诉记者,公司考察了许多城市,启东高新区较晚进入视野,却最令决策层动心。
昭晟机电有600多家上下游企业,不时有合作商过来考察。截至目前,园区已对接其中10多家企业,其中3家签约落户,一条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链雏形已现。
提升项目“引力”,启东高新区着力打造产业链。近年来,园区培育了一批与新能源、高端装备等主导行业密切关联的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目前,已拥有包括昭晟机电、联风新能源、优尼卡等20多家新能源产业和配套制造的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工业产值30多亿元,是全市新能源相关产业的重要基地。
从“掌柜”到 “店小二”
“在园区的全速推进下,我们从签约到拿到施工许可证仅用了不到两个半月时间,真正体现了‘高新区速度’。”近日,位于高新区的施工现场,南通金钟汽车零件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辛洪波表示,项目一期计划用地50亩,建筑面积约4万平方米,主要从事汽车高端零配件的生产制造,项目达产后年销售额预计达5亿元,将进一步助力高新区做大做强高端制造产业。
作为我市经济发展的前沿阵地,高新区确定了创建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的目标,从传统产业蜕变为大力发展精密机械及高端装备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产业,致力于打造“配套浦东首选地”。
重塑产业新格局,很难。高新区是怎么做到的?答案是:下好营商环境三步棋——新兴产业“精准招引棋”、重大项目“快速落地棋”、投产企业“发展长久棋”。
连日来,位于园区黄海路的埃克斯智能控制特种阀门项目建设现场,200多名建设者坚守岗位,推动项目加快建设。该项目总投资5亿元,规划用地约71亩,新增建筑面积约3.7万平方米。项目全部达产后,将年产20万台智能控制特种阀门,预计年产值5亿元,亩均税收28万元。
为了更好地服务埃克斯智能控制项目,高新区成立攻坚组,围成服务圈,选派优秀机关干部进驻项目一线,直接对接需政府协调的事项。围绕项目建设,主要领导每周现场办公,对接协调行政审批、国土、建设规划等部门,解决项目难题;组建项目建设微信服务群,推进速度“有图有真相”。
“引进只是第一步,我们要以一流服务,推进重大项目快速落地。”施灵马表示,推动项目快速落地,拼的是主动作为。“好的营商环境,体验感真的不同。”江苏卡拿翰机电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惠良感触颇深。企业因产能发展需要,需扩建厂房。为快速推进项目,项目签约前,园区就组建工作专班,实施闭环管理,加速项目落地;项目开工后,园区经发、建设、国土等相关部门多次组团上门服务,助推项目行政审批大幅提速。在多个部门“保姆式”服务下,卡拿翰机电项目顺利投产,并成功打开海外市场,销售额稳步提升。
得益于优质高效的政务服务,一大批投资者与启东高新区结下深厚友谊,并纷纷投资驻扎。目前,园区现有新开工项目19个,其中5亿元以上项目6个;未竣工项目19个,其中5亿元以上项目8个。
从“筑巢引凤”到“腾笼换凤”
这两天,位于高新区的贲安能源项目负责人周锴忙着研究装修方案,为年后的过渡性厂房装修做准备。贲安能源是一家从事无机钠盐电池研发、生产制造、提供水系钠盐电池储能系统解决方案的独角兽企业。项目总投资50亿元,占地320亩,分两期建设,建造5GWH钠离子电池全产线项目。
项目签约后,园区想企业之所想,向企业提出边生产边建设的方案,即先为贲安能源快速落实过渡性生产厂房,实现快速投产。“如果新建厂房再投产,周期会很长,但是我们需要的厂房局部层高要20米,也不容易在短期内解决。”让周锴没有想到的是,高新区第一时间就为项目量身定制了3套方案。
在接下来的10天时间里,周锴跟着园区相关负责人跑了好几处地方,经过现场考察评估,对比厂房实际面积、长和宽以及层高等实际情况,最终定下了位于海洪路的一家厂房。“多亏了高新区的支持,我们将全力以赴加快项目建设,为启东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周锴对园区的高效服务表示由衷感谢。
“我们内部有一套空间再造动态数据库,前期已对园区内500余家企业进行分级分类。通过全面清查,摸清闲置原因、资产数量、构成分布、土地性质、经营状况、投资意向等情况,开展闲置低效土地房产税源专项调查、闲置企业处置情况摸底调查、供而未用和用而不足土地专项调查,建立形成‘一户一案’闲置资产动态数据库台账。”施灵马介绍,园区随时准备为新项目、好项目“腾”出发展空间。
2月2日上午,位于高新区的上海天和制药有限公司租用厂房内,生产线上机器声不断。“我们不用新建厂房,利用闲置厂房就可以生产,这样‘拎包入驻’,省时省力。”公司负责人倪东风表示,多亏了高新区的支持与帮助,让公司在短时间内顺利投产,相信用不了几年,企业的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天和制药有限公司是一家集制药机械生产、新产品研制开发及进出口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因面临原生产地整体布局规划,急需搬迁。“这家企业规模不大,达不到拿地的要求,且急需一个3000多平方米的厂区,当时我们就提出了空间再造,租赁闲置厂房。”施灵马介绍,从项目接洽到投入生产,前后仅用了不到2个月的时间。
“要算好土地的产出账、空间账和经济账,才能不断自我革新。”施灵马说,截至目前,园区累计盘活12家企业的闲置厂房,共532多亩。今年,园区目标盘活存量项目不少于35个,完成空间再造不少于700亩,工业用地亩均税收同比增长超10%。同时,园区将继续开展专项调查,加大招商推介力度,吸引更多优质项目落户投产。
■一把手谈“竞”“争”
启东高新区(近海镇)党(工)委书记施灵马:高新区(近海镇)作为全市跨江融合发展的重要板块,将牢牢把握“勇挑重担,多作贡献”的重要责任,全力推动“高”“新”内涵发展,为全市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一是抓牢项目建设,加速增量崛起。强化“产业链”招商思维,全年目标签约亿元以上项目不少于30个,其中5亿元以上重特大项目不少于10个。构建全周期服务机制,目标新开工设备投资2000万元以上制造业项目不少于25个,其中5亿元以上项目不少于8个,亿元以上“专精特新”项目不少于10个。二是抓牢培大扶强,加速存量变革。纵深推进空间再造行动,目标盘活存量项目不少于35个,完成空间再造不少于700亩;工业用地亩均税收同比增长超10%。坚持“系统化”“梯度化”培育方式,目标新增规模工业企业30家,培育销售超5亿元企业10家,销售超10亿元企业2家;力争上市企业1家,完成股改2家。三是抓牢科技创新,加速变量突破。突出“产业链”“创新链”融合,目标招引科创项目不少于30个,新增产学研项目不少于20个,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20家。四是抓牢功能完善,加速流量提升。围绕“不是浦东、胜似浦东”的目标定位,提升启东配套浦东产业园承载能级。加快高压线入地二期工程、“工业绿岛”建设,推动污水处理厂二期尽快启用;推进高新区医院等配套高品质投用,实现生产、生活、生态高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