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产业集群追“高”逐“新”
时间:2024-01-26 A+   A- 举报

■“学赶太仓 攀高争先”系列报道①

“3+3”产业集群追“高”逐“新”

开栏的话

太仓,千古“大”仓,加上对外开放的“点”睛之笔,终成“太”仓,与启东分处长江入海口两岸,一直是我们追赶的标杆。1月18日,南通市委书记吴新明在参加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启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对标苏南找标杆,着眼上海大都市圈找方位,争当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排头兵。在“七虎竞南通、十强逐江海”的激烈竞争中,我们该如何更加自觉地践行新发展理念?如何更好地提振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拼出一个激情燃烧、成就伟业的时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近日,本报联合采访组奔赴长江对岸,问道太仓,探寻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密码,希冀给予我们广大党员干部更多的启示。今起,本报推出“学赶太仓 攀高争先”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太仓融媒记者 王俊 顾嘉乐

本报首席记者 陈丽娣

1月22日,太仓市在德国北威州贝库姆市为落户的第500家德企伯曼集团举行授牌仪式。伯曼集团创立于1935年,总部位于德国北威州贝库姆市,其生产的大型物流输送设备销往全球70多个国家。伯曼集团在上海设有全资子公司,服务于国内外各大机场和物流企业。1月4日,伯曼集团在太仓注册成立资产及运营公司,成为落户太仓的第500家德国企业。项目计划总投资1亿欧元(1欧元约合7.84元人民币),达产后年产值可达14亿元。

沿江临沪近海的太仓,既有对外开放的特色优势,也有坚守实体经济的过硬成果,堪称是开放之门越开越大、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样本城市。去年,太仓1265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3210亿元,高端装备、先进材料、现代物贸三大主导产业规模均已突破千亿,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文化旅游三大特色产业全面崛起。

深耕对德合作

融入开放大局

“太仓已经成为舍弗勒集团最大的生产基地之一。回想起来,在中国投资的决定是正确的。”在去年11月初举办的舍弗勒太仓制造基地新能源二期启用暨三期签约仪式上,舍弗勒集团家族股东Georg F.W.Schaeffler动情地表示。

舍弗勒集团是全球第二大滚动轴承制造商和全球知名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也是德国十大“隐形冠军”之一。舍弗勒与太仓的合作故事,是中德两国经贸合作交流历程中的一个典范案例。一路同行的28年间,舍弗勒在太仓先后增资13次,累计投资超20亿欧元。

自1993年第一家德企落户以来,太仓已集聚500家德企扎根发展。其中包括50多家世界“隐形冠军”企业,德国前十大机床企业有6家落户太仓,搭建了中德中小企业合作创新发展的平台。

数据也可印证:前100家德企聚集太仓历时14年,而从第400家到第500家仅历时2年。受访德企负责人回答为何选择太仓,都说起“城市干净精致”和“政府务实守信”,加上产业链集聚效应不断增强,形成良性循环。

经测算,在太德企贡献了全市8%的地区生产总值和17%的规上工业产值。太仓的对德合作致力于产业集群创新,对照产业图谱,围绕工业“4.0”,促进中德企业在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中双向联动。在德国企业的广泛参与下,太仓目前已形成以新能源汽车零部件、航空航天、工业母机为主的高端装备产业创新集群。

在德国联邦经济发展与对外贸易协会主席舒曼看来,太仓就像一座“中国的德国城市”,在中德交往的方方面面具有榜样性。进一步拓展太仓与德国的经贸合作,太仓高新区驻北德联络处成立,统筹扩大汉堡之家、高新区驻汉诺威联络处、驻勃兰登堡州联络处及高新区柏林创新中心等北德招商网络。着力拓展德企落户空间,太仓中德创新园中小企业园、先进制造园、航空产业园等一批产业载体面积已超100万平方米。为制造业发展提供强大人才支撑,太仓20多个双元制培训机构和项目构建了“中专、大专、本科”多层次技术人才培养体系,中德双元制职业教育产业园建设加速推进。践行国家“双碳”发展目标,中欧(太仓)绿色数字创新合作区碳中和试点项目正式启动,布局“新能源—新工业—数字经济”因地制宜的现代产业体系,共建“数字零碳产业园”。

用好临沪优势

承接溢出资源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太仓对接会举行,为太仓带来了半导体关键陶瓷材料研发基地等优质项目。“太仓各方面起点高、基础好,我们的主责主业和太仓的产业高度契合。”上海硅酸盐所党委书记王东说,在太开设园区,8年来累计孵化高新技术企业19家,获评各级创业领军人才20项,有力助推太仓的先进材料产业集群建设。

沪太一河之隔,太仓是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北向拓展带建设、上海大都市圈建设的直接受益地,用好临沪优势、加强产业协作,必然是太仓做好开放文章的起笔处。上海硅酸盐所太仓园区仅是太仓深度融入以上海为龙头的区域产业链分工合作体系的一个寻常案例。

多年来,太仓积极参与上海大飞机产业体系建设,短短数年便集聚航空航天产业链企业超100家,产值达120亿元。从精密制造到航空服务,从火箭总装到卫星应用,天航长鹰、美国穆格、吉太航空、华钛瑞翔、星河动力等一批细分领域“明星企业”纷纷落子太仓;持续加强与上海张江、临港等生物医药产业高地的协作,集聚昭衍新药、康乃德等400余家生物医药企业,年营收近300亿元;由复星旅游文化集团投资建设的太仓阿尔卑斯国际度假区于去年 11月8日正式开业,游客在太仓可以“一站式”体验冰雪游、乡村游、古镇游、港口游。

随着太仓全面融入上海“半小时通勤圈”,提速建设瑞金医院太仓分院等,沪太“同城效应”将进一步放大。去年,太仓与上海“5+1”轨道交通网络持续完善,成功签署苏锡常城际铁路太仓先导段运营筹备合作意向书,沪宁沿江高铁通车;引进戴世智能等沪上项目138个,与上海硅酸盐所达成成果转化专项合作;积极共建嘉昆太协同创新核心圈,建立新能源汽车产业等合作联盟,连续6年共同举办长三角科技成果交易博览会。

做强临港产业

发展向海经济

岸吊起落装卸,拖车来回穿梭,集装箱绵延如龙、发往世界各地。雄踞江尾海头的太仓港是苏州港的主港区、核心区,也是太仓对外开放的一张王牌。

去年,太仓港完成集装箱吞吐量803.9万标箱,货物吞吐量2.75亿吨,外贸货物吞吐量首次突破1亿吨,全球排名升至第22位。

为变“港口流量”为“经济增量”,太仓借建设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城市的东风,在港区全力打造现代物贸产业,推动“物流港”向“物贸港”转型。

建总仓,到太仓。2022年以来,港区引进了总投资3.5亿美元的爱乐买冷链电商总部、总投资1.5亿美元的夸特纳斯国际食材集采集配销售中心等物贸项目;中外运华东暨长江经济带运营总部、斯凯奇二期等项目,以及进口海鲜、东南亚水果、国际木材“三个百亿级”集散交易中心加快建设;全球特色商品展销中心一期投入运营,太仓物流园蝉联省级示范物流园区10强榜首。

在太仓港,临港产业与物贸产业有着同样惊艳表现。

江苏扬子三井造船有限公司内,百万平方米场地上,排布着各类船舶分段及大型罐体,工人们往来忙碌、热火朝天。目前,该公司4万立方米中型清洁能源气体船手持订单量约占全球市场的20%,手持订单已经满负荷排产到2027年。扬子三井2023年获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类似扬子三井的企业,在港区并不鲜见,这里已经形成世界500强企业、央企、欧美企业三大企业集群,发展成为千亿级沿江先进制造基地。

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离不开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太仓一直朝此方向发力,这也是做强临港产业的必经之途。目前,港区已建成全球“灯塔工厂”1家,省级智能车间11个,两化融合体系认定企业16家,省级五星级上云企业4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