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四港经济开发区创新服务,提供全流程代办模式,助推项目落地——
“追”来的开工许可
本报记者 潘瑾瑾
历时8个月、县市省三级近20个部门办理、6个阶段28个环节的申办流程,2023年底,位于吕四港经济开发区东港区的赛尔特重装机械项目顺利拿到海域证。“加上之前到手的岸线许可决定书,今年一季度绝对能开工了!”项目负责人金国祥喜出望外。
赛尔特的海域证下来以后,吕四港经济开发区2023年完成海域证申领3927亩,超额完成年初定下的3000亩的目标。“签约项目越来越多,今年目标值估计要提高了。”园区行政审批局局长高忠华“无缝衔接”,一头扎进新一年的工作。
区别于其它内陆园区的“拿地即开工”,吕四港经济开发区的项目因涉及用海和岸线,所以都需办理海域证和岸线许可后,才能真正开启“拿地”程序。“每个项目都是如此,8个月是正常时间。”高忠华表示,“与其说是审批局,不如说是报批队。”
在吕四港经济开发区,行政审批局的职能是为所有项目办理海域证和岸线许可报批。无论哪项都得要经过启东市、南通市再到省里三级审核,每级都需涉及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交通等七八个部门的审核;相关环节还得通过专家评审会讨论,根据专家意见修改报告后,才能继续往上申报。
以赛尔特为例,项目计划总投资20亿元,配套建设1个5万吨级顺岸码头泊位,同时兼顾建设1个3000吨级港池泊位,合计利用岸线273米。去年5月26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在网上进行赛尔特项目的用海公示后,赛尔特海域证办理“拉力赛”就正式开始了。“我可能上午还在园区,下午就在南京了。”高忠华说,旅行箱一直放在后备箱,随时准备出差。
为保证项目各项审批按时完成,高忠华与同事们常驻南京紧盯进展,经常与报告编制单位、设计院昼夜奋战,提供报告修改所需的各种材料,解答各种问题;与科研机构讨论方案细节,及时向评审专家汇报修改情况;与主管机关密切沟通报批细节,将所有流程压缩到最短时限。
从用海申报到取得海域证,再到取得填海项目竣工海域使用验收合格通知书,全部由园区行政审批局代办,企业只需负责在相应报送材料上盖章即可。谈及海域证的申领过程,金国祥非常感慨:“园区的优质服务,解决了我们在项目前期申报中的后顾之忧。”
进入新的一年,高忠华越来越忙,“现在手头有5个正在申报的项目。”由于频繁出现在省自然资源厅,前台接待人员已不需要他们自报家门,还主动告诉他们去哪里找相关工作人员。“园区所有项目都是我们这么‘追’出来的。”高忠华虽然累却很满足,“在启东电话或微信沟通,在南京面对面紧盯,我们越忙说明园区的项目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