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萍镇退役军人赵永新外销50万斤本土特产“小白沙花生”,3000农户实现亩均效益超千元——
一捧小花生 领富众乡亲
本报特约记者 姜斌 通讯员 施莹莹
12月24日一大早,惠萍镇惠和镇村惠和集镇永新粮店就有农户排队交售干花生果(带壳花生),一上午的交易量就达3000多斤。如此火热收购场景,在全市数以百计粮店及各式农副产品收购点首屈一指。
一捧花生果,何以特别吃香于永新粮店?缘因今年63岁的退役军人赵永新独辟蹊径,带领乡亲种植启东本土特产“小白沙花生”,收购外销至福建及浙江市场,周边千百种植农户齐沾光、共致富。
赵永新订单式购销的“小白沙花生果”是我市农村常见的“小花生”。在本地原本产量不高、含油率偏低,种植效益下滑,市场销量萎缩,但自从赵永新发现了它的“新大陆”,“小花生”重现诱人前景。
“这‘小白沙花生果’,荚壳虽小,却籽粒紧实、口味独特。到了福建沿海,成为当地消费者倍加喜欢的‘粒粒香’食品,还是农户们求之不得的高产花生原种。到了江南城市,又是食客们津津乐道的‘满口香’休闲零食。”赵永新和盘托出其神奇魅力。由此不难理解,他的干花生果生意何以20年长盛不衰,且在全市精选“小白沙花生果”市场拥有至少六成份额。
小花生吃香在外,近年来,赵永新每年秋冬季收购及销售量均达到或超过50万斤,今年还开辟了超6万斤的“胖花生果”(未经晾晒的鲜收花生果)新市场。他介绍,镇内外共有3000多户农户种植“小白沙花生”,面积近2000亩,当下干果收购单价3.7元以上,亩均效益1200多元。
只因有了赵永新的坚守与挖掘,我市农村特有的“小白沙花生”这一传统土特产才得以重新焕发活力生机,并呈现恢复性扩种增产态势。
40年前,在福建海军某部服役4年的赵永新退伍回乡自主创业,先开办照相馆,后创办兼营小杂粮购销的粮店。一天,他接到一陌生福建商人来电,提出要购买一批启东花生果,对方称,花生果因“干香”特性,在福建沿海城市倍受消费者喜爱,偶作当地农户种子,竟也意外获得高产。
得此信息,兴奋中的赵永新想到了福建老战友,几经周折,经战友牵线他将3000多斤“小白沙花生果”外销。次年,客户又提出要货5万斤。此后便打开了福建市场,销量持续递增,本地原本低值廉价的“小花生果”,单价持续上升并一直保持在1.5斤普通大米价水平。
“小花生”畅销,赵永新欣喜中保持冷静。唯有保证品质,方可长盛市场。为此,他谋划起花生品质提纯优化,投资10多万元添置比重筛选流水线,确保外销产品粒粒纯正饱满。在他的努力下,花生品质有保证,响亮品牌得树立、销售市场更稳固。今年入秋以来,他购销“小花生”总量已突破50万斤,且连续20年保持无退货、无投诉记录。
“小花生”能否有更大新天地?4年前,赵永新洞察市场,敏锐发现,若将“小白沙胖花生果”加入特定调味品煮熟风干,其特有的“干香”特性,又是消费者的最爱。于是,他联手浙江炒货商,尝试加工,一炮打响。今年深秋,他收购加工外销“胖花生果”创记录破6万斤,拓展的这条新财路,助农再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