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64万亩旱地变粮田
时间:2023-12-12 A+   A- 举报

我市高标田建设打破“水稻禁区”

10年64万亩旱地变粮田

本报讯 12月10日,北新镇高标准农田提升改造现场机械声轰鸣作响,施工方正抢抓晴好天气,进行机耕桥浇筑和农田道路整修。“这几天我们主要做机耕桥八字墙基础,另有2支队伍11人在加快道路浇筑,每天进度都在600米左右。”项目负责人施建华告诉记者。

据市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管理科科长龚伟杰介绍,今年我市共新建、改造高标准农田2.78万亩,实行整村推进,主要是建设农路、铺设机耕桥、增设泵站、畅通水渠、改造生态护岸等。其中,2.72万亩高标田改造提升将于本月底前完成,0.06万亩新建任务已在11月20日完工。改造提升后的高标准农田,不仅有利于机械化作业,也能够提高农田的综合效益。

我市成陆仅200多年,是传统的旱地,因土壤“沙地”的漏水特性,历史上曾多次“旱改水”试种水稻失败,启东由此成了“水稻禁区”。直到2013年,我市尝试耕地“深耕细耙”与“围田屯水”,一举成功试种,虽亩产仅有五六百斤,但创造了水稻种植零的突破。

近年来,针对土壤“沙地”特点,我市一方面将小田变大田,使用机械化作业,大幅提升耕地质量,同时探索“高标准农田+生态河道”模式,对河道进行清淤整治、岸坡实施绿化种植。通过畅通水系,全力提高灌溉效率和农田排涝能力,以农业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为发展目标,实现生产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

随着农田质量的改善和种植水平的提升,我市水稻生产实现从无到有、由少到多、从低产低效到高产优质的“三级跳”。数据显示,10年来,全市水稻单产从不足600斤,增至去年的1050斤,今年更是历史性突破1100斤。目前,全市共有永久基本农田78.69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64.36万亩,总投资约18亿元。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全市粮食生产能力连上新台阶,启东人将“饭碗”牢牢端在了自己手中。

(本报记者 龚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