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四港镇吕复村做精做实“高标田+”文章,容貌焕新、粮食丰产、村民享福、集体增收——
四道“加法”成全“示范方”
本报特约记者 姜 斌
通讯员 蔡 敏 邵金凤
走进吕四港镇吕复村,空气中飘来阵阵稻米香,村中心大道上稻米运输车不断往返碾米厂。绿树掩映下,秀丽的村庄再无农宅凌乱堆放、稻田秸秆抛撒、水面杂物漂浮等现象。
“看看,自从杂散农田建成了省级‘高标准农田示范方’,村庄环境秀美、稻麦高产、乡亲享福、集体增收。”望向四周,村党总支书记张红卫告诉记者,4000亩高标田做四道“加法”,才成就了“省级示范”,这为村庄秀丽、富民强村添注愈加亮丽的色彩。
5年前,吕复村还是个农田分散、环境脏乱、产出低微、集体负债的薄弱村,村庄面貌也是老气横秋,发展缺少活力。张红卫说:“转机出现在2018年,镇上推进高标田建设,村党总支认准这是一个实现村庄脱胎换骨的好机会,就一口气争取到了4000亩指标。”
村里的高标田建设就此大规模展开,并持续3年。在村“两委”一班人的努力下,3年后,除1000多农户宅前屋后零星土地,村里其他八成低产农田全部建成了地成片、田成方的高标准农田,成片农田由此路宽敞、沟划一、树整齐、水清爽,环境面貌焕然一新。
伴随环境之变,立志“拔穷根”的张红卫带领村干部开动脑筋,追求将高标田变成“富民田”“米粮仓”“新财源”“好风景”,致力实施4道“加法”,产生显著的综合效应。
高标田如何增效?在张红卫的“张罗”下,村里招引高浩然、岑春辉、潘进红等10余个种粮大户前来考察,最终筛选敲定5个规模大户。4000亩高标田,逐渐变成水稻、小麦、黄豆高产田。
高标田变“高产田”,流转租金也水涨船高。村里着眼农户利益,与种植大户商议后,全村绝大多数农户获得亩年700元租金,比原先增加了1倍多。另外,各种植大户日均用工40多人,又让大伙儿每年获得100多万元工钱。
随后,村党总支联手具有强烈创业意识的种植大户高浩然,共建吕仙稻米联盟及自动化碾米厂,促成大户抱团产销、乡亲廉价吃米,4000亩高标田连同周边万余亩稻田,摇身一变成为填补我市自产大米空白的全市最大“米行”。
建高标田、成米粮仓,只有集体壮大,才能确保村级经济持续发展。遵循这一思路,吕复村党总支通过高标田建设溢出耕地取得上级奖补,同时获取每亩50元的管理服务费。一晃多年,集体经济增收190万元,实现强筋壮骨。
高标田美化了村庄环境,可否再“锦上添花”?由于村庄紧靠吕四镇区及吕四渔港、物流港、开发区,村党总支于2020年借助千亩稻田,创建全市首个稻田公园。今年水稻丰收季,总计吸引1万多游客。
“四道‘加法’,让4000亩高标田成为吕复村的美丽样板、稻米粮仓、致富源泉和集体增收渠道。”张红卫说,乡亲们乐享其中,支持生产、得力务工,合力美化、净化家园。2022年,4000亩高标田获评省级“高标准农田示范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