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秋熟”成农业发展新引擎
时间:2023-12-08 A+   A- 举报

我市利用秋后闲置农田及暖冬气候种植露地蔬菜,今年总效益有望突破4亿元——

“晚秋熟”成农业发展新引擎

本报特约记者 姜斌

通讯员 吴幸民 徐章迪

12月3日,我市不少农田秋收后仍是一片翠绿,各类蔬菜丰收场景令人目不暇接:近海镇近农村上千亩晚秋玉米亩产过千斤,东海镇星宏村200亩西兰花菜喜获丰收,吕四港镇垦北村持续35天外销600亩各式蔬菜……

近年来,我市农村形成较大规模“晚秋熟”,主体以露地蔬菜为主,品种涵盖白菜、甘蓝、豌豆、北方大葱等。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陆健介绍,今年,我市晚秋露地作物总面积达12万多亩,总效益有望突破4亿元。

“我市传统农业基本为全年水稻(黄豆、玉米)—小麦(油菜、蚕豆)‘两熟’轮作模式。‘晚秋熟’则是利用秋后闲置农田及暖冬气候,挤出新‘一熟’,获得好收成。”市农业农村局退休高级农艺师项觉生介绍,近年来,长江口寒冬滞后,恰好适宜不少露地蔬菜生长,“晚秋熟”应运而生。

12月4日,南阳镇合丰村内,农民们忙碌采收田头又一茬菠菜,村党总支副书记朱陆兵介绍:“全村1000余亩秋冬菠菜,晚秋初冬能接连播种2~3茬,亩均产出达4000多元,务工乡亲仅获得的采收工钱就已超50万元。”

同样在南阳镇,耕南及东昌镇村今秋种植的500多亩秋豌豆已于20天前“落市”。“销售繁忙时,群众排队交易青豌豆。亩产1000来斤,每市斤起田价3.5~4.5元。”附近农产品经销商陶于生介绍。

“‘晚秋熟’的狭义生产时间也就2个月左右。虽时间较短,但效益惊人。”项觉生介绍,近年来,我市“晚秋熟”蔬菜无一例外热销于周边城市或北方市场,价格大多超出了周期大棚生产的同类蔬菜。“晚秋熟”的优质高效与无忧销售,让越来越多农户特别是种植大户参与到秋冬露地种植产业中来。此外,我市农业部门大力推广宜栽优质高产的特色作物,“晚秋熟”品种已拓展到20多个,纯作单茬亩均收益普遍有2000多元。

针对种植蔬菜品种的增多,“晚秋熟”产业结构也不断趋于科学,催生出了“一年三熟”“两年五熟”及“不同蔬菜轮作换茬”等生产模式。“这些年,不少种植大户选择延长生长周期,‘晚秋熟’显现出强劲的发展活力。”陆健介绍,目前全市尚有数万亩蔬菜在田待收,虽延后了收获期,但因后茬轮作晚熟小麦或套夹种其他经济作物,增收潜力更加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