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评论员
30年,既是时间的刻度,更是奋斗的标尺。
深秋时节,吕四港塔吊林立,旌旗猎猎,车穿如流,货物如山,千舟竞发,昔日的小渔村初绽东方大港之芳华。
叩开滚滚大潮奔涌的时间轴,循着吕四港30年的生长足迹,你会看到“战天斗地”的生生不息、“一年建设、两年开港、三年成规模”的“吕四港速度”,今天“三十而立”的吕四港,极大拓展了启东的发展空间,加速重构了启东的经济版图,深刻改变了启东的开放格局。吕四港建成开港、加速崛起的经验启示,如同一道闪电,划过思想的天空,必将照亮启东高质量发展之路。
把准方向好行船。一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对开发吕四港做到认识上高度认同、思想上高度统一、行动上高度自觉,凝聚推动吕四港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吕四港坚定贯彻市委、市政府向海发展战略,坚定不移扛起责任使命,围绕省委赋予的新定位新使命、南通市委“建设新出海口起步港区”的部署要求,知重负重、担责尽责,确立 “建设世界一流港口,发展千亿临港产业,打造现代国际港城”的发展目标,以更大力度推动战略机遇落地转化,更优举措推进江海联动、向海发展,更强担当兴港口、强产业、抓发展,切实做到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真正把上级部署要求转化为抓落实的具体行动,推动宏伟蓝图向美好现实加速转变。
敢抢敢拼天地宽。吕四港开发建设面临的机遇千载难逢也稍纵即逝。吕四港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时刻保持冲在先、干在前的状态,努力把机遇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坚持雷厉风行。华峰项目从开工到投产仅用了11个月,创下了“华峰速度”。益海嘉里项目从洽谈到签约仅用了95天、卫华重工项目从洽谈到签约仅用了47天,不断刷新着百亿项目的签约速度。勇于攻坚克难。“2+2”码头半年时间完成了一般一至两年才能走完的报批流程,内河转运区用了3个多月取得了交通部门岸线批复。坚持久久为功。吕四港开发建设涉及经济发展各领域,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30年来,从最开始的建港研究到后来的围海造陆,到现在的港产城开发齐头并进,市委、市政府历任领导和吕四片区干部一任接着一任干、一棒接着一棒跑,让吕四港开发建设的宏伟蓝图一步步取得阶段性显著成果。
合作开放促共赢。上海港是全球集装箱吞吐量第一的世界级大港、国际航运中心,亦是中国集装箱航线最多、航班密度最高、覆盖面最广的港口。靠大靠强、资源整合,是吕四港高质量运营的“关键之笔”。2022年9月,吕四港与上海港、江苏省港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进三方全面合作。同时,在内河转运码头、重装码头等方面,持续深化与中外运合作,积极开拓市场业务。港口运营的多方合作为港口发展带来先进的运营模式和管理经验,更好发挥各方优势,更好串联沿海沿江市场,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开放格局上携手并进,更深层次推动对外开放,更广领域聚合资源要素。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历史发展的紧要处,往往就那么几步,踏上了节奏,抓住了机遇,就能乘势而上。纵观世界经济地理,著名的大城市、大都市几乎都与港口联系在一起。全市上下务必凝聚共识、同向发力,将做大做强吕四港作为启东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着来谋划推进,切实将吕四港建设成为通江达海的新枢纽、产业集聚的新空间、宜居宜业的新港城,打造成为启东对外开放合作的重要窗口、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