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镇小塘沙村整村推进高标田建设,推动种养殖业发展,盘活一批资源资产,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
“家底”厚起来 “钱袋”鼓起来
本报记者 李天舒
机声隆隆农忙时。11月14日,在南阳镇小塘沙村9组的一块高标田里,一台旋耕播种机正在田间来回穿梭,机器轰鸣声中,麦种随着被粉碎的秸秆一起种入田中。
村民季炳兴正沿着田地边走边躬身,不时往机械播种的死角撒上麦种,额头渗出的汗水遮挡不住内心的喜悦。“这片高标田由种植大户承包,我在那里做做杂工,一天也能挣100多元。”季炳兴笑着说。
今年73岁的季炳兴是小塘沙村7组村民。前几年,村里大力流转高标田,他将自己的4亩田流转了出去。闲不下来的他又承包了300多亩田,成了日常管理员,平时负责打水、除草等日常管护工作,每年也能挣个2万多元。“零星种一些菜卖不了什么钱,幸好村里把地承包出去了,我们也有活干。”季炳兴告诉记者,现在他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每年都有固定收入,是一件旱涝保收的好事。
近年来,小塘沙村整村推进高标田建设,目前流转面积达3500亩,在全镇领先。高标田大部分种植水稻小麦,小麦亩产可达900斤左右,水稻亩产在1200斤左右。村域中还建设配有粮食烘干房和库房作为配套出租,建设防渗渠7.7公里,灌溉泵站6座,提供种植、烘干、仓储一体化流程,为粮食储存保值提供保障。
“所有流转土地除每年向农户支付每亩700元的流转租金外,村集体经济每年固定增收35万元。”小塘沙村党总支书记徐海红介绍,土地流转还有效带动了村民就业增收,在稻田管理、西瓜采摘、除草、捕捞蟹苗等方面,为村民就业提供了机会,每年可增加村民收入超150万元。
“就像一个家庭一样,如何‘赚钱’我们要好好地想办法。”徐海红这样说。今年以来,小塘沙村时刻把壮大村集体经济牢牢抓在手上、扛在肩上,千方百计寻求发展机遇,主动拓宽增收渠道,大力推动种、养殖业发展,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增长及村民增收致富。
通过租赁运营、招商引资等方式,小塘沙村盘活了一批资源资产,增强集体经济发展后劲。铁塔租赁、光伏发电、扣蟹养殖一个个项目聚力壮大集体经济。作为2022~2023年乡村振兴产业兴旺先进培育村,小塘沙村把冷库项目建设作为目标之一。目前,该项目已经竣工完成验收,设备也已进场,即将投入使用。项目建成后可提供农业基地果蔬保鲜及其他物资冷冻存放等社会化服务,预计每年可增加村集体收入10万元左右。
“通过近2年的发展,我们村里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幸福指数不断提高。”展望未来,徐海红表示,小塘沙村将厘清思路,通过进一步流转土地,建设新型合作农场,以独资、参股等方式参与项目开发,让村集体“家底”厚起来、村民“钱袋”鼓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