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万亩稻田单产首超1100斤
时间:2023-11-15 A+   A- 举报

十年摸索盐碱地变丰产方“犟黄泥”成“米粮仓”

8.6万亩稻田单产首超1100斤

本报讯 水稻开镰,满地金黄。日前,记者了解到,历经10年摸索,我市今年种植的包括2万多亩沿海盐碱地在内的8.6万亩水稻,平均亩产突破1100斤,创我市历年最高产纪录。

“推广良种、创新良法,装备现代农机,全市水稻产量年年提升。”提及今年水稻亩产创纪录,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陆健表示,三大举措,加上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力夯实了水稻丰收根基,助力我市跻身全省乃至全国优质高产稻米生产县行列。

今年,我市大面积推广水稻“南粳”系列品种。近日,随着大片稻田开镰,一个个好消息纷纷传来:在吕四港镇,种田能手岑春辉兄弟2000亩稻田亩产1190斤;在北新镇,全国劳动模范于冬娟千亩稻田测产达1270斤;在寅阳镇,“省级示范家庭农场”陈征宇580亩水稻测得全市最高亩产1410斤……

“全市24家参与全省‘绿色优质高效千亩示范方’创建的家庭农场、4个南通市‘高产竞赛方’,家家成为水稻高产‘领头羊’。面上300多家规模水稻种植大户,除了特殊情况,户户平均亩产也都超过1100斤。”市农业农村局农技推广中心副主任、高级农艺师施永军介绍。

从“水稻禁区”到规模稻米产区,我市水稻从无到有、由少到多、从低产少效到优质高产,个中经历,正是我市夯实农业基础、调整产业结构、追求绿色优质、“端牢饭碗”,产生愈加显著综合经济及民生效益的成果写照。

过去200多年,地处长江口北侧的启东,成陆后因农田“犟黄泥”漏水特性,曾多次“旱改水”试种水稻失败。2013年,我市尝试“深耕细耙”与“围田屯水”,一举成功试种。虽然亩产仅五六百斤,但让期待吃上“家田白米”的乡亲看到了曙光。

之后,在市政府持之以恒的强力推动下,全市农民种稻热情前所未有,水稻种植面积连年增加,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农机装备持续更新。数据显示,10年来,全市水稻单产从初时不足600斤,增至去年1050斤,今年更是历史性突破1100斤。种植面积则从试种500多亩扩至8.6万亩。

良种为本、良法加持、农机显威,促成我市水稻增产提质。陆健介绍,2019年起,全市在追求产量、增加面积的基础上,提出了提升稻米绿色优质新目标。随后,“一盘棋”引进“南粳”系列优质高产良种,普及测土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肥水运筹管理等科学栽培技术。今年,全市“南粳”良种普及率达95%,种植良法运用率近100%。

此外,我市发展粮食规模产业,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目前总装备各式大功率耕、收、烘农机超过1000台,跻身全省“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县”,一批示范大户更是通过机械化精量播种、施肥等智能设备,实现一播全苗、均匀生长和无差别病虫害防控,为水稻高产插上全新“翅膀”。

(本报特约记者 姜斌 通讯员 吴幸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