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日前,中组部《党建研究》2022年第7期“动态信息”栏目头条刊发我市一线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相关做法,现将全文转载如下:
坚持一线研判,立好担当“风向标”。坚持把破解基层难题、干成民生实事作为干部选用的重要标准,组建6个专班经常性深入项目建设、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三个一线”,通过日志式了解、融入式调研,全方位掌握干部担当表现。综合运用专项巡察、平时考核、随机考评等结果,对干部科学研判,精准画像,逐一建立实绩档案,并给予“好、较好、一般、差”4个等次评定。去年有36名奋战在防疫、城建、拆迁一线,获评“好”等次的干部被提拔重用,让干在一线的更有劲、干出实绩的更吃香。选树一线典型,激活担当“一池活水”。按照政治素质好、工作实绩好、示范带动好、攻坚作为好、群众评价好的“五好”标准,在全市开展“担当有为好干部”和“攻坚团队”“攻坚先锋”评选活动,集中表彰在项目建设、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重点工作中勇毅担当、竞相作为的典型54个,其中60%来自乡镇、园区一线,树立可观可感、可比可学的行动标杆。今年2月,对敢于处理突发事件、全力化解险情的3名园区干部即时奖励,积极营造了鼓励担当、褒扬先进的浓厚氛围。注重一线关爱,助燃担当“强引擎”。紧盯干部任职前和退休前“一进一出”关键节点,完善认岗践诺、帮带成长、联系慰问等关爱机制,大力推行“青蓝携手·接力奋进”成长计划,组建265组帮带对子,以老带新推动一线干部建功新征程。完善谈心谈话制度,做到新任干部、职务变动、遇到困难、发现问题“四必谈”,既听心声诉求、又提意见建议,既释疑解惑、又鼓舞干劲。
本报首席记者 黄欣美
通讯员 张帅帅 高峰
近年来,市委组织部始终坚持一线研判、选树一线典型、注重一线关爱,充分激发干部队伍干事创业精气神,一批批具有“不一般精神、不一般干劲、不一般作为”的干部脱颖而出、建功立业,勇当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领头雁”。
不一般的精神
腰杆挺得笔直,谈吐间流露出一股铿锵有力,他就是市卫健委党组书记、主任苏高飞。今年3月疫情发生之初,担任市防指预防控制组组长的他3天仅休息7小时,坚决和疫情战斗到底。
彼时,一个个难题向苏高飞抛来:流调溯源、隔离管控、工作督查……他首先想到的就是“党员先上”,第一时间成立了由80名党员组成的疫情防控党支部,并召开了战疫动员大会。当天,与会党员向党庄严宣誓,主动认领30个党员先锋岗。用苏高飞的话说:“感觉身边都是党员。”
从3月3日至5月6日,苏高飞没有休息过一天,每天都是从清晨到凌晨。“抗疫就是一道命令,也是一道指令,身为一名党员,必须不折不扣去执行。”在遇到突发事件时,他总是习惯性地冲到了最前面。
扎根基层,重在实干。2021年8月,刚刚被提拔为正科职干部的吕四港镇副镇长杨娟,还没来得及把好消息告诉家人,就马不停蹄地部署开展交通路网、城建配套调研工作。
“推进速度怎么样?”“这个项目明年能竣工吗?”一连串的问题让在场的施工方有些紧张。“每到一处,我都仔细观察,细节往往反映城镇建设的真实水平。”杨娟说。
从党政办主任到组织委员,再到如今的副镇长,长期在基层工作的杨娟这几年经历了多个岗位的历练。“角色变了,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角度也就有所不同。”近年来,杨娟带领实施交通路网、功能配套等建设项目150余个,今年一季度新型城镇化考核位列全市第一。
不厚其栋,不能任重。今年以来,我市紧盯招商引智、重点项目、乡村振兴、城镇治理、生态保护等“赛马场”,组建一线考察专班全方位掌握干部担当表现。“上半年,我市开展领导班子和干部大调研,先后走访88家乡科级单位,对800余名市管干部进行全面‘评估’,227名表现优秀的市管干部、年轻干部和党外干部被列入干部培养选拔‘储备库’。”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编办主任施元凯介绍,“目前已有62名奋战在防疫、城建、拆迁一线,获评‘好’等次的干部被提拔重用或晋升职级。”
不一般的干劲
获评我市首批“担当有为好干部”的合作镇原中层干部黄新辉,今年被市委予以提拔重用。作为从基层走出来的干部,他曾担任村支书、镇经发办副主任、为民服务中心主任等职,在服务企业过程中,坚持用自身的辛苦指数换取项目的落地速度,被人亲切称为“黄保姆”。
合作镇2021年实现规模工业产值5.5亿元,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偏少。黄新辉常常告诫条线同志:“经发工作事关发展大局,不仅要总量,关键还要高质量,势必要求我们以高质量的服务来保障。”
在“好干部”的带领下,合作镇经发条线汇聚成一支服务企业有温度、有速度、有力度的坚强团队。“其中既有基层经验丰富的村支书,也有熟悉审批业务的机关干部,我们团队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黄新辉说。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大雨倾盆而下,启东生命健康产业园党工委委员、管理办公室副主任施泽明依旧出了门。在军营中奉献了十多年宝贵青春的他,转业后选择从事安全生产监管工作,在科员和中层干部岗位上敢抓敢管、履职尽责,同样获评“担当有为好干部”。
安全生产任务重重,唯有步履始终匆匆。原来,施泽明在工作检查时,发现一企业存在生产安全隐患12条,其中3条需要资金化解,但短时间不能到位,放心不下的他,想去现场再看看。
“疫情下,企业确实不容易。”这让施泽明犯了难。班子会上,他发动大家都去找一找,但原则不能变:存在安全管理漏洞,必须整改;对企业点对点指导,服务全覆盖。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两家愿意垫资的企业,园区马上把名单推荐给整改企业。从开会研究到整改动工,只花了5天。
“政府不仅指出问题,还助企纾困。”企业负责人感慨,“给力的施主任5天就把问题解决了!”“解决工作难题要沉下心,只有充分调研、集思广益才能一次做到位,不产生新的遗留问题。”施泽明说。
实干之要,重在落实。今年以来,我市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20字”好干部标准和忠诚干净担当要求,从承担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任务或重点攻坚项目的一线党员干部或工作团队中,集中评选第二批“担当有为好干部”16名、首批“攻坚团队”10个、“攻坚先锋”10名,以榜样示范引领激励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奋发进取、奋勇争先。从担当有为好干部、到攻坚团队、再到攻坚先锋……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让想干事的有机会、能干事的有舞台、干成事的有地位。
不一般的作为
看着高过个头的甘蔗,东海镇丰盛村村民蔡松祥用手机拍了一段视频,传给了时任村里“第一书记”的薛晨阳,“薛书记,多亏了你,帮我俚农户打开了销路!”
甘蔗大卖,蔡松祥盼了多年。青皮甘蔗是丰盛村村民普遍种植的经济作物,但种植户年龄偏大,运输又困难,销路一直不畅,甚至要卖到第二年5、6月份。95后小伙子薛晨阳上任第一件事,就是跑部门、网上找销路,3个多月时间,全村共卖出甘蔗约2万斤,收入约5万元。
2020年9月,薛晨阳担任“第一书记”。村党总支书记顾海涛熟悉村情、经验丰富,倾囊相授。很快,薛晨阳工作得心应手,赢得了村民信任。“扎根基层,就一定要让乡亲们日子过得更好。”他挨家挨户走访,收集村民诉求,谋划村里发展。如今,村里做大做强甘蔗种植产业,拓宽线上线下销售模式,为传统农产品打开新销路,村集体经济和村民都实现了增收。
既“保驾护航”,又“放手压担”。2021年年底,在王鲍镇久隆油厂征迁地块某户村民的床头,时任镇建设局局长的陈超终于与村民签下了协议。这是他第11次就征迁问题走访这户人家。
“上门做工作,要肯吃苦,更要挑时机”“不能盲目,要抓重点、树典型”……有着20多年基层治理经验的导师王蕻冰,这样向他的帮带对象陈超讲解自己的“群众经”。师傅挂在嘴边的话,陈超牢牢记在心头。一路学下来,他懂得用接地气的“家常话”把党的方针政策表达出来,更能赢得广泛的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和目标认同。
既抓当前,又顾长远。今年以来,我市围绕事业发展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大力实施年轻干部“5115”培养选拔计划,深入开展“青蓝携手·接力奋进”成长行动,组建了369组帮带对子,青蓝师徒共同收集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218个。“‘老乡镇’‘老村干’通过面对面、手把手地教,帮助基层年轻干部把做群众工作的经验学到手,把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提上去。”施元凯表示,“在把握素质过硬、表现优秀、群众公认的前提下,我们坚持成熟一个、使用一个,今年以来先后提拔重用年轻干部28名,其中90后正科职1名、95后副科职2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