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亩废沟塘变身“聚宝盆”
时间:2018-06-01 A+   A- 举报

合作镇达育村村民陈立昌痴心生态综合养殖21年——

33亩废沟塘变身“聚宝盆”

本报记者 姜斌 通讯员 张金花

5月29日上午,合作镇达育村村北一占地33亩的茭白园里,71岁的养鳖能手陈立昌指着一片沟塘介绍起他的“生态养鳖经”:“池塘种茭白,水中养甲鱼,还有鱼虾和黄鳝,原本一片废沟塘,现今一只‘聚宝盆’。”

1998年春天,当时还在启东盐场上班的陈立昌,看到老家附近有一大片低洼地,旱季水泡地、雨季一汪水,近乎荒废的同时,还因水面环境“一团糟”而成了村干部的一只“烫手山芋”,老陈可惜之余,决心开发这片荒废水面。他先利用5亩池塘搞起了扣蟹人工繁育,后又瞄准野生甲鱼日渐稀少、市场空缺,毅然将蟹塘改造成生态鳖池。

经过3年的等待,陈立昌放养的五六百只野生生态鳖终于长成每只1.2~1.5斤的商品鳖。欣喜之余,他突发奇想,这一大片水面,仅用于生态养鳖,既浪费,又难以实现水体洁净。于是,他先尝试种植莲藕,后来又改种经济效益更为可观的茭白。还真行,甲鱼有了茭白作“掩护”,少病害、遮阳光、免惊扰、添成色、丰饵料,无形中提高了产量和质量,还有效实现了水体的生态净化,保证了甲鱼的养殖质量。特别欣喜的是,老陈从南通引种的这一茭白品种,比本地茭白早上市半个月,每亩茭白年产出1800斤左右,增收达四五千元。就这样,10年间,陈立昌的鳖塘面积从5亩增加到8亩、10亩、20亩,直至“吃”下四周总计33亩低洼农田与水塘。

除了搞茭白与甲鱼的立体养殖,是否还有更大的增收潜力?这些年里,陈立昌试验在水塘放养适量的龙虾、黑鱼、黄鳝和鲫鱼。这般立体综合养殖显现出更为惊喜的生态养殖效应:茭白根叶招引和孳生天然虫类和微生物,水中龙虾主体以茭白根叶作食物,幼小龙虾和小杂鱼成了甲鱼的最好食料,这黑鱼、鲫鱼及其他杂鱼则为净化水体立下了大功,这般生态环境和食物链养殖模式,有效实现了商品甲鱼至少三年的生长周期和品质保证。除此之外,每亩水面每年产出七八十斤的龙虾、四五十斤的鲫鱼和三四十斤的黑鱼与黄鳝,无形中又增加了至少2000元的净收入。

陈立昌开展以养鳖为主体的生态综合养殖,离不开他10多年探索的一整套管理模式和技术。为防盗,他在池塘四周安装了10只监控,鳖塘由此多年少人“光顾”;为防止茭白“雄化”,他每年春天要“匀”掉八成左右的茭白幼苗;为让甲鱼保持生态品质,他在坚持“3年一个养殖周期”的同时,从不喂食高蛋白的人工饵料……这样一来,他养殖的生态甲鱼以及收获的茭白及其它鱼虾,皆因品质优异而年年俏销四方,甚至吸引了一拨又一拨的上海食客。

陈立昌经营的废沟塘里淌“金银”,他扳着指头说出可喜的产出:除年亩均产出100只以上商品鳖、单价180元、净收入10000元外,鳖塘里种(养)的茭白、黑鱼、黄鳝、龙虾、鲫鱼,每亩至少有六七千元的“额外收成”。难怪老陈和老伴守着这片33亩池塘,一待就是21个年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