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卡”难锁思乡情
时间:2018-04-12 A+   A- 举报

本报通讯员 杨谷森

清明节前夕,82岁的东南大学退休教授樊发兴照例从大洋彼岸的美国,飞回到家乡启东市海复镇均里村。老人要了却一桩多年的心愿——将祖坟包括大哥朱家秀烈士的墓修葺一新。

这是一位身板硬朗、精神矍铄的老学者。一口乡土俚语的樊教授,谈苦难的童年,谈激情燃烧的大学生活,谈持之以恒的教学事业,谈无奈的美国之旅,谈忠贞不渝的爱国之心和思乡情怀。老人时而悲伤不已,时而感慨万千,喜怒哀乐,溢于言表。

出生于贫苦农家的樊发兴共有6个兄弟姐妹,他排行老五。1947年,尚在读小学的樊发兴,目睹了大哥朱家秀惨遭国民党还乡团杀害的一幕。时任均里乡地下党组织委员的朱家秀,因不法地主告密,被还乡团抓捕后严刑拷打,殊死不屈,拒绝交出地下党名单,年仅27岁的朱家秀被打得皮开肉绽后惨遭活埋。

满怀着对烈士大哥为革命大义凛然英勇献身的崇敬之情,沐浴着新中国阳光的樊发兴,自幼便勤奋好学,立志成才。品学兼优的他于1953年从海复中学(东南中学前身)毕业,考入电力部苏州建筑工程学校,随后又于1956年被录取于南京工学院(东南大学前身)土木工程与民用建筑专业。1960年又被派到中国科技大学自动化系进修一年,后成为东南大学教师。樊发兴从教35年,为国家建设和国防事业培养了航天自动控制、无线电、土木工程和固体力学等专业基础理论方面的人才数以千计。

老教授与他的大学同学、爱人舒素珍(物理学教授)生育的二男一女,均已成留学美国的研究生、博士或博士后。儿女靠着自身努力,立足美国创业。

1996年,退休后的樊教授老两口双双赴美向子女靠拢,去照看幼小的孙辈。谈及旅美生活,老教授长吁短叹,感慨不已:这个国度远非人们所想象的美好。为了便于照顾小儿子家的三个孩子,老两口不得不在其附近花了很长时间,才申请到了类似于国内的廉租房。一切开销,样样昂贵。老教授腾出时间外出打工,为超市货架搬物添货,为写字楼拖地擦窗,只为多挣钱,以贴补家用。而居住地法尔法克司郡地区某些近乎蛮横的法律,更让老教授甚为伤心。因家庭琐事矛盾,不明事理的台湾妻子竟将老公告进警察署,并以“家暴”论处,使小儿子惹上一身的麻烦,亦将老教授夫妇急得焦头烂额。

“天堂高处不胜寒,还是家乡最温暖”。老教授不愿多谈美国:“这就是我不愿入美籍的原因,如果我们成为美国公民,老两口每人每月可多得一千多美元的收入。但要我放弃中国国籍,我怎能对得起父母的养育之情,党和国家的栽培之恩?”

的确,老教授的执拗自有他深刻的道理,这位具有60多年党龄的老教授动情之处热泪盈眶地道出了心声:“我的根在中国,我的魂在家乡。”20年的“绿卡”揣在手里,对老两口根本产生不了心灵的诱惑,更锁不住他们那颗历久弥坚的爱国心和那份浓浓的思乡情!

此次清明回乡,借着省亲间隙,老教授又主动联系镇上领导,关注“江家宅遇难同胞纪念碑”等一些革命历史遗迹的修缮工作,提出了一个主题鲜明、全面系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方案”,以激励家乡“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在与家乡均里村党总支书记黄新忠促膝交谈时,老教授盛赞村里这几年各项民生事业快速发展,环境秀丽优美,村民安居乐业。他建议村里把烈士墓整修得再庄重挺拔一些,以告慰那些为这片土地抛头颅洒热血的英烈们。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在修葺一新的祖坟新石碑上,老教授已将“樊发兴、舒素珍”夫妇俩的名字赫然镌刻其上,明示百年之后魂归故里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