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完成3500户6平方公里的动迁——
揭开“惠萍速度”背后的秘密
一直以来,房屋动迁被称为“天下第一难事”。然而,从2015年开始,作为启东城市南进东拓主阵地的惠萍镇,不断创下动迁新速度:3年完成3500户6平方公里的动迁。而且动迁速度越来越快,矛盾化解却越来越稳定,3年间无一例赴省进京上访。
惠萍镇缘何会顺利解开了拆迁户心中的疙瘩?近日,记者走进惠萍镇动迁现场,探究个中缘由。
一套科学的好机制带来高效率
2015年的夏天,惠萍镇城建指挥部办公室主任倪勤为自己新注册的微信取了第一个名字,叫“疯狂的夏天”。
“那一年5月份,我们开始做惠萍镇庙港村10个组的动迁工作,仅用5个月的时间,1000户动迁任务就全部完成。”倪勤回想起当年,那时的“疯狂”仍历历在目。“可以预见但没想到那么快,为市建设南路、黄浦江路、民胜南路等市政道路及城建地块的推出争取了不少时间。”
倪勤口中“疯狂”源自于惠萍镇动迁机制的形成。2015年,惠萍镇动迁工作采取领导牵头,成立了惠萍镇城建指挥部,由一名镇党委副书记主管,三名班子成员分管,负责动迁、维稳一体化。惠萍镇实施部门包干形式,七办一所一中心均有自己的“责任田”,各分管领导任动迁小组组长,对评估、签约、腾房、后期矛盾化解等整个流程一包到底。此外,实施比拼机制,每天公布评估、签约、腾房进度。
“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动迁一定要有信心,要有一鼓作气的劲头。”惠萍镇党委副书记陈威说。每个动迁小组的组长每天深入现场,靠前指挥,随时解答村民提出的有关动迁问题,努力协调上级和相关部门的各方关系,及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难题。
阳光照进动迁的角角落落
去年4月,惠萍镇惠和镇村东出口地块有280户动迁人口,自动员之日起,全民参与,时时动态公布,接受各界监督。“两公开、三集中”步步到位,仅用两个月时间,不留一户,创造了动迁工作的“惠萍速度”。
在惠萍镇,“两公开、三集中”的推进形式早就深入人心。公开评估数据、公开签约数据、集中评估、集中签约、集中腾房,让老百姓放心,更让惠萍在动迁工作上不断加速。
今年9月20日下午,随着惠萍镇南惠阳村最后一户业主丁炳新签字、按下红手印,南惠阳村1~5组搬动迁签约工作圆满收官。9月25日,仅用一天时间,完成了整组腾房。南惠阳村1~5组动迁工作启动至今仅用了50天的时间,惠萍镇举全镇之力,以惊人速度,平稳有序地完成了和260户动迁业主的签约。
“我也不想当最后一名,可是他们都太快了。”丁炳新说,“从动迁开始,每天动迁组都会公布评估、签约数据,没什么不放心的,早走早得益。”
“将阳光照进动迁的角角落落。3年来,惠萍镇动迁矛盾化解稳定,无一例赴省进京上访,上交南通及启东市政府的矛盾也较少。”陈威说。
工作做到每个动迁户的心坎里
今年年初,家在市建设南路西侧地块,瘫痪在床的杨信章在惠萍镇城建指挥部帮助下,落实到了新的过渡点。同样瘫痪在床的市建南路地块西侧的杨胜歧,也在指挥部的帮助下搬到了安置地点……这样的案例在惠萍镇的动迁过程中不胜枚举。
“没有动迁的时候,很多问题看不出来;一动迁,什么问题都出来了,下岗失业、生活困难、家庭矛盾等等居然都与动迁有关联。”陈威感叹道,“这个时候,不将工作做到老百姓的心坎里,动迁是很难推进的。”
惠萍镇采取了刚性“执政”与柔性“服务”相结合的方式。在执行拆迁政策时,任何有争议的问题再小也要放在城建联席会议和每月例会上讨论,决不突破红线,打破原则。在柔性“服务”上,专门成立矛盾化解及便民服务小组,对动迁过程中出现的涉及老百姓切身利益的事情主动帮助。
“而真正牵动所有动迁户心的是安置房建设,这也是动迁工作得以顺利推进的重要一步。”陈威介绍。目前,惠萍家园一期、二期共12.5万平方米的安置房已经全部封顶,正在加紧配套,预计明年7月交付;汇泰嘉园一期、二期共50万平方米,一期已完成施工量的50%,二期已完成打桩。
本报记者 陈丽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