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的五年·强富美高启东实践——区镇行融媒体新闻行动
东海镇:擘画“福如东海”新图景
东海是一块活地,也是一块宝地。11.5公里海岸线,5万多亩滩涂养殖及海域面积,大自然对东海的厚爱,加之改革开放的春雨滋润,使南黄海之滨的这片热土充盈着昂首云天外的活力。
近年来,东海镇以只争朝夕的精神状态,务实奋进的工作作风,放大区位和产业优势,坚持抓经济、扩总量,共招商、投项目,强基础、培特色,惠民生、促和谐,优生态、美环境,保稳定、重管理,转作风、提效能,努力建设政通人和、经济腾飞的新东海。
挖掘资源禀赋
在接轨上海中开辟发展新天地
9月26日上午,去启东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就刚引进的复旦科创园与开发区有关负责人联系前期投资的相关事宜;
9月26日下午,赶赴上海京东商城大数据处理中心,与京东商城有关负责人洽谈有关投资事宜;
9月27日上午,到南通点晶新材料医药用冷链物流公司,看刚投运的生产流水线是否正常运转;
27日下午,去万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有机肥生产项目现场,看看设备采购是否顺利……
9月25日,在东海镇党委书记江海龙的办公桌上,记者见到了这样一份行程满满的安排表。
瞄准上海,精准发力。今年,东海镇在落实跨江融合、接轨上海中,充分挖掘东海的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和内在潜力,全力推进领导招商、产业招商、网络招商,不断获得新的招商信息,催生出一批在谈项目,引进一批高质量的沪资项目。江海龙说,今年以来,东海镇先后拜访在沪客商100多人次,举办4场招商活动,落户项目6个,其中外资项目2个。总投资3500万美元的布鲁奇维尔(上海)通风设备项目,落户于高新区,占地30亩;总投资3500万美元的上海今生实业船用设备项目,落户于高新区,占地30亩;总投资1亿元的上海利高机械,落户于高新区,占地25亩;总投资1亿元的上海原隆链传动,落户于高新区;总投资1亿元的东淼农业科技项目,落户于该镇兴旺村;总投资1亿元的多源水产科技项目,落户于兴旺村。
以招商促进项目建设、以项目推动招商引资。对已签约项目,东海镇分解责任,优化服务,促进落户项目早开工,开工项目快推进。目前全镇6个签约项目均已落实服务责任人,实施全程跟踪服务。“我镇将进一步充实招商力量,捕捉项目信息。同时加紧跟踪在手大项目,争取快落户、快推进。”江海龙表示。
实施双培双建
在党建引领中实现富民新作为
9月22日下午,记者一行走进位于兴旺村的东淼育苗基地,看到钢结构养殖大棚内,一只只方正的水泥池塘依次排开。村党总支书记施群峰介绍,现在是清塘期,要是在育苗期,这片池塘里有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日本斑节虾等10多个品种的虾苗,每个5平方米不到池塘里育苗价值高达数十万元,经济效益十分可观,这不,利用清塘期,投资商又征下10多亩土地,建设二期工程,扩大生产规模。今年上半年,东海镇确定兴旺村发展“虾兴民旺”书记项目,招引投资者开发淡水育苗浅塘养殖,目前,已有东淼、潘记、多源3家水产公司落户。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百姓。一个行动,助力富民征程。“虾兴民旺”书记项目是东海镇今年实施“双培双建”党建富民工程结下的硕果。东海镇党委副书记陈霞介绍,“双培双建”即培育先进党组织、培养党员示范户;建设党群共富电商平台、建设党群共富示范基地。在“双培双建”工程的推动下,全镇各村立足自身实际,纷纷推出了富有特色的书记项目,项目覆盖率达100%。如今在东海镇,云祥村“金色麦浪”、锦绣村“锦绣紫薇”、戴祥村“祥鲜篮子”等各具特色的书记项目正在各村全面推开,带动200多剩余劳动力就业,带领20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与此同时,镇党委通过实施书记项目,加快基础建设步伐,打造“三带一中心”的特色农业。建设万亩优质粮产业带,万亩四青作物、露地蔬菜产业带,万亩平田提水扣蟹、南美白对虾养殖产业带,以及以生态农业企业为主的休闲农业示范中心,积极开展土地经营权流转,培育“家庭农场、农业专业合作社”为农业新经营主体的农业生产“全托管”服务,促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机械化发展。5年来,全镇累计流转土地2.6万亩,村营总收入达3000多万元。新增农业项目45个,总投资达14.8亿元。规范化合作组织12个,新增家庭农场105个,新增农产品电商企业4家。
着力改善民生
在共建共享中奏响和谐新乐章
9月22日傍晚,戴祥村公共服务中心对面,占地1.5亩的乡村大舞台音乐响起,村民们跟着节拍跳起了欢快的广场舞。村民李菊是这个舞台的常客之一,她说,白天干干活,晚上跳跳舞,生活就丰富起来了。这个能容纳四五百人的大舞台是今年戴祥村专门为村民休闲娱乐而打造的。村党总支书记费永珍介绍,村民一直希望有一个固定的休闲活动场地,于是在镇区范围辟出一块地,村里出资一部分,成功人士捐建一部分,满足了大家的心愿。
村民的心愿,百姓的期待,便是全镇上下共同奋斗的动力。在东海镇政府办公楼大厅的心愿墙上,贴着一张张五颜六色的便利贴,“我想要一把伞”“我希望有一只漂亮的铅笔盒”……这些来自生活困难家庭的“微心愿”,等待着好心人去帮助实现。自2015年起,为了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镇党委政府组织在全镇各村走访调查,了解困难家庭的情况,并开展征集微心愿活动,由镇机关干部及其他爱心人士认领。三年来,该镇已为50人点亮了微心愿。“勿以善小而不为。从满足百姓的最小需求做起,为更多困难家庭撑起保护伞,我们义不容辞。”陈霞说。
以基础建设为重点,不断强化财政投入,镇区功能配套逐步改善,城乡环境面貌不断优化,特色小镇建设框架逐步拉开,18个村级服务中心正常投入使用,东安中学新校区完成建设并启用,供水管理服务站筹建工作有序推进。农路建设、险危桥梁改造、水利建设等加快实施,全镇路灯工程全面实施,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全市首个畜禽粪污处理中心在锦绣村建成运行,初步实现燃料沼气化;开心生态园污水全程还田示范工程建设稳步实施;大力推进“绿满东海”绿化工程……
把群众的获得感与满足感放在首要位置,把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落实民生共享战略,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近年来,东海镇始终坚持以富民优先为目标,把惠民作为强镇之基,全力实施各项惠民工程,让全镇人民共享改革发展带来的幸福感。
■图表数据
■采访手记
富民之道 凭心共筑
春雨润物,让干涸的土地萌发希望;阳光普照,让黑暗的角落绽放梦想。
东海镇党委将党建与富民结合起来,创造性地提出了“双培双建”工程,以党员为先锋,以党组织为核心,把群众放在第一位,构建起“基层党建+合作社、家庭农场+精准扶贫”的扶贫方法和路径,通过党员“一对一、一对多”帮扶,与困难群众结成帮扶对子,开展项目上“拉”、技术上“带”、精神上“促”,带领群众共同致富。
产业链延伸到哪里,党组织就建到哪里,党的工作就开展到哪里,党员作用就发挥到哪里。随着“双培双建”工程的深入推进,东海镇8500户群众依托当地资源,成功构建起以合作社、家庭农场为核心的富民项目,围绕果蔬、苗木、稻麦、白对虾等农渔产品业态,书写出创新、绿色、跨越发展的新篇章。
本报记者 印雪平 陈晓菊 张春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