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更深层次理解乡村振兴
2021-03-03 08:56:57 阅读数:14441

2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中央一号文件发布。细读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凸现大格局、大思路、大智慧,就是要从根本上从全局考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今年的一号文件基于新的发展理念多元基础之上,侧重乡村整体发展、立意更深刻,要求更高远,内涵更丰富。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经过8年持续奋斗,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取得了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重大胜利。要守住脱贫攻坚成果,就必须咬紧牙关,工作不留空当,政策不留空白,不断向前向上。某种程度上来说,脱贫攻坚是精准的解决某些三农领域的“洼地”问题,是具有特惠性的,而乡村振兴是具有普惠性、全面性的“三农”问题解决方案。如果说脱贫攻坚是解决“三农”领域的某些短板问题,那么乡村振兴就是实现“三农”更高形态、更佳状态的现实路径。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中华民族是农耕民族,能绵延几千年,靠的是乡村,乡村是中华民族的根本所系。中国文化的根基在乡村,如果乡村凋零了,中国文化的根基就要动摇,乡村生活也会迅速解体,随之不复存在的,还有几千年的农耕传统和民俗。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2012年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到河北阜平革命老区考察扶贫,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拉开了脱贫攻坚的序幕。总书记的这句话一方面是指老乡的生活水平是评价是否小康的重要标准,而另一方面,或许也是在说,小康这件事,关键还是要看老乡自己。在乡村振兴中同样如此,谁是乡村的主人是乡村振兴的首要问题。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前认为“走出农村,走出大山”到城市去是一种进步的标志,现在“回到农村,回到大山”会成为进步的标志。城市是制造财富的地方,是产生知识的地方,是一种高消费欲望喧嚣的地方。而乡村代表的是一种思想、文化、涵养和安静。“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句话一定不能简单地把“美好生活”理解为物质享受,物质享受很容易满足,但思想文化建设不是几十年就能达到的,需要更长时间的积淀,需要中国农耕文化的滋养。“乡村振兴”崇尚自然、体验生活,这是一种更高的境界。

节俭、生态、传统、乡愁、道德、自律、互助、慢生活可能才是全面实现小康的终极目标。这是“乡村振兴”的德性实践,是真正的文化自信。

张裕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