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竹篾“编”一生
2020-01-17 09:10:38 来源:启东日报数字报 阅读数:4489

在北新镇,84岁的吴云文和竹子打了一辈子的交道——

一根竹篾“编”一生

融媒体记者 龚圣云 王海兵


竹如君子,弯而不折,柔中带刚,清秀俊逸。编竹人用一双灵巧的手,编出生活的琐碎与美好。

听闻北新镇有一位竹编匠人坚守着这门手艺,记者驱车赶往北新镇,找到这位手艺人——84岁的吴云文。

这是一间不足10平方米,且有些破旧的小茅屋,没有醒目的招牌,斑驳的外墙上印着竹器店3个字,路边堆放着他手编的竹器,与两旁商铺人来人往的场景不同,吴云文的小店铺显得有些冷清。屋内,些许竹子倚放在墙角,几张木板凳和吴云文的竹编工具,一目了然。

84岁的吴云文耳不聋,眼不花,精神矍铄,在和他的谈话中,吴云文总是乐呵呵的,俨然一个“老顽童”。随着时代变迁,竹编匠人的身影已渐渐隐去,但吴云文依然坚守这份手艺,延续了半个多世纪。

吴云文是北新镇有名的竹编匠人,小时候家中贫穷,他从15岁开始跟着镇上的老师傅学习竹编手艺,他已在竹编手艺上浸润了69年光阴。69年来,他编制了数不清竹器用品,手上厚厚的老茧是他的岁月印记,“我对竹编有感情,这是我做了一辈子的事情,忘不掉,也丢不掉,但现在很少有人再做这门手艺活了,需要的人也越来越少了。”吴云文固执地选择坚守,并乐在其中。

旧时,老百姓家中日常用具大多用竹子加工而成,大到竹榻、桌椅,小及筛子、篮子,甚至是小孩玩的竹蛋、竹鸟。竹编匠人们编制出的竹器是那个年代家家户户的生活必需品,也是一代人心头的记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制作竹器用品最繁盛的时光,最忙的时候,晚上11点左右才收工。”吴云文回忆过去颇有感慨,“现在,年轻人都不愿意学习这门手艺,竹编‘失宠’了。”

竹器编织这行当看似简单,其实不然,竹编匠人一般都心灵手巧。吴云文制作竹器通常选用毛竹、麻竹等材料。对他来说,制作一个简单的竹器需要半天,刮青,破节,剖片,用刀切割成薄薄的竹篾,“篾丝粗细不能随意,必须恰到好处,厚薄均匀。编制时,力度的掌握很关键。”人老了,但速度不减当年,说罢,吴云文拿起地上的篾丝,一双粗糙却灵巧的双手在竹篾间游走穿行,上拉、下压、穿插回折……一会儿,手中的竹篮底已初具雏形。因为不能使用手套,切割竹篾和编竹时手时常被割破,寒冷天手编到崩开是常有的事。几十年下来,双手处处长满了老茧。“做我们这个行当的,割伤是家常便饭。”吴云文笑着说。

临近中午,吴云文带着我们参观了他的另一间“工作室”——他的老宅。吴云文在这间“工作室”的主要工作是樾铁塔柄,拿起一根竹子放火炉上烤,随后放在樾床上压弯,再进行冷却……一系列动作十分娴熟。“铁塔柄就是乡间一种农具上的手柄。”吴云文拿起一根成品铁塔柄说,“随着现代科技的发达,现在都使用机器耕作了,铁塔柄需要的人越来越少了。”

随着年纪的增长,在制作竹器上,吴云文已经没有太多的精力了,但他不会放弃这门手艺,上午编制竹器,下午和三两老友玩乐逗趣,晚上饭后散步……这是他现在的日常,“每年我还出去旅游呢,北京、杭州、无锡……都去过,坐过飞机,乘过火车。”吴云文乐呵道,“现在年纪大了,开心就好。”将近70年的执着与坚守,吴云文和竹子打了一辈子的交道,编制竹器是他做了一生的事情,他不再只是竹艺编织的手艺人,更是乡间艺术的“守”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