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干清:一位特殊的“烈属”
2018-12-14 09:38:21 来源:启东日报数字报 阅读数:8255

薛芳 摄

走进吕四港镇通兴村21组吴干清的家,清瘦的老人正在用细尼龙绳一针一针地补簸箕。邻居介绍,老人一生勤俭,这只簸箕用了二三十年了,仍舍不得扔掉。记者大声问他何以驼背?很是耳背的吴干清嘶哑地回答,是年轻时挑泥做岸压弯了腰背。

 

何止于年轻时承受了太多的繁重体力劳动。从青年到中年再到老年,吴干清用一副瘦弱的肩膀撑起了这个特别的家庭。作为上门女婿,几十年过去了,四邻八舍和他的继子、继女、儿子、儿媳及孙辈们都无不敬重于他对家人的大爱。

25岁时,老家住海门市海洪乡(现东灶港镇)三勇村的吴干清面临人生第一次抉择,弟弟要结婚,而父母却只有一间五架头房子。就在他不知所措时,有媒人上门提亲,让他入赘到20里外一个35岁的寡妇家,为了成全弟弟的婚事,吴干清含泪答应了这门亲事。就这样,他举目无亲来到了“新家”。

结了婚,他才知道妻子其实比自己更苦命。妻子在战争年代送丈夫参加解放军,留下一双儿女竟再未归来。守寡多年生活艰辛失去了唯一的儿子,婆婆和儿媳一样悲伤。无奈之下,婆媳俩决定招一个上门女婿,既可成全一个烈士的家,又可将来为老人送终。

知道了婆婆的良苦用心和妻子的苦,认命的吴干清担当起了这个烈属家庭的顶梁柱和主心骨。他的认知很朴素:我虽然不能为国尽忠效力,但能照顾好烈士的母亲、遗孀和儿女,也算为国出力。从此,他认婆婆为“娘”,当一双继子女的“爹”,开始了几十年如一日与妻子患难与共的生活。

吴干清没日没夜拼命劳作,只为了这个特殊的家庭。5年后,他尽儿子之孝,为瘫痪多年的“娘”送终。10年后,长大了的继子要娶妻,吴干清领着妻子、拖着3个幼子含泪腾出房子,搬进了低矮简陋的“环洞舍”。再后来,儿子一天天长大,妻子却因种种慢性病丧失劳动能力,面对种种生活上的困境,特别是集体生产仅能挣的那一点“工分”,吴干清硬是从“牙缝”里挤出一分一厘,无怨无悔以坚强毅力操办了两个儿子的婚事,还为小儿子盖好了结婚用的新房,可惜的是,后来小儿子突患重病而身亡。2005年,88岁的妻子走完生命的最后一程,病死在吴干清的怀里。

以“烈属”自居,吴干清一生以送走烈士母亲、陪伴照顾烈士遗孀、抚养烈士后代为荣。8年前,镇、村两级和民政部门按相关标准给老人办理了低保,老人绽放出笑容:“看看,政府终究没有忘记我这个‘烈属’。”

(姜斌)